市场走弱 两融“大考”
2015-06-30    作者:朱茵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两融业务应该能够经受得住市场考验。”昨日,一位券商信用业务部负责人表示,券商信用账户杠杆率在1比1至1比2之间。如果市场在前几日的连续急跌之后能够企稳,则场内强行平仓的案例不会引发连锁反应。

  强平暂难集中爆发

  有券商表示,两融基本上是匀速入场,大面积平仓的可能性不大。根据交易所130%的追加保证金红线,当仓位股票价值平均连续下跌30%左右后,或触发强行平仓风险(视具体账户的杠杆率决定)。周五暴跌后,虽然大部分融资盘不会立即追加保证金,但如果股市进一步下挫,部分融资盘的风险或陆续暴露。
  申万宏源认为,两融目前尚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如果市场能够在这个点位附近企稳,尚不至于出现大面积风险。如果快速跌至3600点附近甚至更低,两融将面临较大风险。3月到5月底指数从3200点上涨到4900点,当前指数为4100点左右,从最高点下跌了20%,尚未大面积触及预警或平仓线。结合调研情况看,发出预警和强行平仓的案例仅仅是个别现象。但如果大盘接下来继续快速下跌,在3600点左右,6月上半月平均成本为4900点的两融资金将面临预警甚至平仓,净增量为800亿元左右资金。到3450点附近,平均成本约在4600点左右的两融资金将面临预警甚至平仓。5月全月净增量两融为3000亿元左右。
  申万宏源首席策略分析师王胜对场外配资市场的状况进行了测算分析。王胜认为,经过详细测算,民间配资公司全国约为10000家,平均规模约为1-1.5亿元左右,保守估计民间配资公司规模总体约为1-1.5万亿元左右。伞形信托+单一信托资金规模约为7000-8000亿元左右。除此之外,可能还有一些互联网P2P配资等新的商业模式,难以统计。因此,整个场外配资市场规模约为1.7-2万亿元左右。他表示,这些资金加速入场的时间大约在2015年3-5月,增量资金约为1.2万亿元左右。
  他还表示,2月份调研的情况显示,当时场外配资存量并没有这么大,约为5000-6000亿元的水平,因此3-5月份的增量约为1.2万亿元左右。结合信托渠道的调研,目前场外被预警或者面临被强制平仓的带杠杆账户占比大约为8%-15%。如再有1-2天恐慌式全面跌停状况发生,面临被强制平仓的占比会迅速增加至25%以上,考虑由此带来的负反馈作用,系统性风险较大。因此,结合监管层的态度,可以初步判断目前这个位置临近安全红线附近。

  市场进入震荡期

  多数机构表示,市场或将持续震荡一段时间。瑞银证券表示,不排除相关政策继续出台,以稳定市场预期。预期较高的政策集中在两方面:其一,新增“国家队资金”入市(如地方养老金等);其二,监管暂时放松(如证监会暂缓配资清理等)。但A股市场中期内面临的下行风险至少包括:一是房地产投资增速持续下滑,造成地产上游、中游周期性行业的需求不足;二是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制造业资本开支意愿长期低迷;三是资金撤离国内市场,叠加人民币汇率、房价波动,风险逐步积聚。
  国金证券表示,随着从总量放松到定向放松,流动性在边际上发生了变化。6月份公募募集资金较5月大幅下降,高管大量减持,IPO节奏依旧。此外,市场大跌也同样给广大投资者进行了风险教育,降低了预期。因此,整个市场或许仍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休整,直到上证综指重新站稳五周均线。建议投资者维持五成以下仓位,等待大盘企稳。在板块配置和行业选择上,建议关注国企改革、地产以及金融等。
  王胜表示,即使大盘出现反弹,在短期反弹后过高杠杆资金将择机撤退。公募从过度集中持股走向均衡配置将导致市场赚钱效应减弱。尽管经过大幅下跌,年内翻倍股票仍比比皆是,场外增量资金短期进场条件尚不充分。市场仍需要时间恢复元气,指数3个月以内可能走出类似日经225在2013年5月之后的长期震荡横盘走势。从“听风就是雨”的牛市思维过渡到“精选个股”,投资者风险偏好下降。
  业内人士认为,本轮快速调整已经临近尾声。虽然投资者信心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行情的企稳整理也需要较长时间,但急风暴雨的调整已经差不多了,当前以静制动未必不是好选择。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两融余额连续4个交易日下降逾800亿
· 两融风险可控 配资风险获相当释放
· A股去杠杆半月蒸发17万亿 两融存增长空间
· 证金公司:证券公司“两融”业务风险总体可控
· 两融持续回落 A股险守4500点
 
频道精选:
· 【思想】养老金入市不在救急而在破茧 2013-06-14
· 【读书】那个历史瞬间留给我们无尽的反思 2015-06-25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中国制造业欠缺实业精神:本该最"讲究"却成最将就 2015-06-30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