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互联网对电影行业的深刻改变正在发生。“以BAT为首的这几家互联网巨头开始电影产业整合性的布局。这个布局,实际上是革命性的。”在博纳影业集团总裁于冬看来:去年是电影产业深刻变革的元年。
6月14日,在上海电影节首场论坛上,包括于冬在内的电影行业大佬围绕着“互联网+产业升级”进行了讨论。出席的嘉宾还有阿里数字娱乐事业群总裁刘春宁、光线传媒董事长王长田、游族网络董事长林奇以及北京儒意欣欣影业执行董事柯利明。
与光线传媒已经接受阿里巴巴注资不同的,于冬在互联网大潮中依然保持观望的态度。他声称,博纳依然深耕于已有的电影制作、宣发、营销以及院线等领域,“还没有准备好(在互联网领域)站队”。
不论电影大佬是否积极触网,变化依然实实在在地发生在电影行业的每一个环节:最近半年视频网站的电影版权价格提高了3倍;阿里巴巴推出娱乐宝,打造了一个C2B(消费者到企业)的平台,以资本众筹的力量来支撑电影制作;光线传媒和博纳影业也都关注到了网络剧这一领域;而如果不是依靠网络上的粉丝互动,《致青春》与《老男孩》这样的电影也许便不会出现。
互联网思维下,不变的是“内容为王”
互联网资本对电影行业的整合改变着产业链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公司有何可为?互联网的粉丝经济、平等与包容真的为电影行业带来了正能量吗?或许,并不尽然。“电影自身的脆弱、产业的脆弱在面对资本的强大冲击时,可能会让行业转变方向。”在于东看来,因为粉丝效应去拍摄粉丝电影或是小视频,造成的结果之一便是中国电影的工业水平下降或停滞。
因此,在互联网思维深度嵌入行业运作方式的当下,在场的嘉宾依然有着这样的共识:电影产业依旧是内容为王。作为互联网平台搭建者娱乐宝的负责人,刘春宁提出了自己的希望——与一切优秀电影制作方合作。另一方面,于冬也认为,创意依旧是电影公司赖以生存的力量。“内容创作这一环互联网做不了,IP(改编自某一具有知识产权的素材)不是剧本,IP要转化为剧本,需要的便是创意人才。”
因而,作为传统的影视集团,于冬依旧对“内容”有着一份执着。在他看来,电影公司无需搭建平台,只要在内容上做到无可替代,自然会成为BAT打造的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但另一方面,不论是王长田还是于冬,都在慢慢融入互联网。据王长田透露:今年7月到8月,光线传媒酝酿已久的视频网站即将上线。另一方面,于冬也投资了《鬼吹灯》系列网络连续剧,并在这一领域有长期规划。
资本众筹之外,还有“创意众筹”
娱乐宝是一个具有首创性的电影融资平台,已经为20部电影筹资5.6亿元。而柯利明投资的《致青春》和《老男孩》则展现了一个“创意众筹”的过程。基于这样的经验,柯利明提出:“将来,每个人都可以是电影人。”
柯利明原本是一个金融从业者,因为业余喜爱电影,常关注电影的拍摄流程,思考电影行业的运作模式。他认为,互联网为很多电影行业之外的人提供了参与电影制作的机会。在柯利明制作的电影中,大部分故事、工作人员、流程都通过互联网聚合。
以电影《致青春》为例,故事来源于辛夷坞的同名小说。刚开始,柯利明看到了很多网上关于它的评论,便关注到这部小说。之后,他自己也写了一些评论发到网上,收到了一些人的赞同,也有反对意见。“互联网给出了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诉求,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一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就是在更大范围内满足这些,分析网民的喜好。”在这样的互动中,一些新生力量冒出头来,新鲜的想法也开始慢慢萌发。
与柯利明相似的,林奇也是互联网行业出身,并转入电影行业的从业者。在他看来,人才结构是电影行业升级必然要面临的问题,“中国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环境。当土壤不够肥沃的时候,是长不出参天大树的。”他认为,中国电影现阶段的发展类似于当年的游戏产业,有了互联网,市场也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扩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