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境——邱光平作品展”近日在西安美术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批评家、收藏家等数百人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的作品是当代艺术家邱光平自2013年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的《天堂》大型个展之后的又一次集中展示。
此次展览的作品囊括了雕塑、装置、绘画等,展览还专门设立了声音和味觉体验区。作品包括邱光平纪录片影像《日照西山》,架上绘画《拥挤的黄》、《白驹救主》、《直到长风吹过》、《天堂鸟系列》,大型装置《时间之墟》等近70件。
据邱光平介绍,这次“墟境——邱光平作品展”,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来准备。“其中70%是最新创作的作品,也有近几年来的代表作。”至于为什么用“墟境”这个词作为展览的名字,他表示,作品主要描绘一个废墟,其中充满了焦虑和不安。
值得一提的是,《时间之墟》是邱光平为西安美术馆专门创作的大型装置作品。这幅画作高10米,宽2.1米,长25米。批评家认为,“既像是黑色的水,也像岩浆喷发之后的痕迹,又像水墨画。远看、近看都有一种压迫感。”
在参展的作品中,布面油画《如歌》、《白驹救主》、《惊吓的大鸟》、《远在天边》、《升腾的云 》等,以及雕塑作品《五马》系列等,均以“马”作为主题。在邱光平看来,马和西安、中国的历史息息相关,马从生存、灭亡,其实就是历史的见证者。
这些作品中,一匹匹孤独的马或战死疆场,或凯旋得意,他们时而跳跃奔腾,时而危立嘶鸣。马的形态夸张、扭曲;浓重的色彩铺满画面,其中尤以病态的黄色为主。
邱光平说,“黄是让人恐慌焦虑的颜色,让人想到未来。我的作品中,常常会呈现出来一种末日,那些扭曲的马体、黄色的人、烧焦了的山水,烧焦了的树木,作品里很多元素是炭、灰烬,凌乱的凄美,有太浓重的情怀,也是一种提示或警醒,让人们看到作品之后有些思考,要珍惜当下。”
策展人刘淳在谈到这场展览时说,所谓“墟境”,就是事物的真相,是最本质,最真实的东西。用“暴殄”和“墟境”这两个词汇来概括、描述并解读邱光平的近期创作,具有一种特殊的启示,意味深长,意义非凡。
刘淳介绍说,邱光平是一个具有悲天悯人情怀的艺术家,在他近几年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带有强烈悲剧性的宿命感。而且,马成为他的作品中不可缺少的主题,特别是那些肢体扭曲的身躯和惊恐沮丧的眼神,让我们感受到似乎徘徊在世纪末的绝望中。这种重大的变化,是艺术家自觉地将个体生命置入整个社会环境中,观察、体验并思考这个时代的种种问题。所以,马的视觉形象已经被艺术家赋予一种带有人文精神的特质,并且具有明显的悲剧意识。
“他貌似在画‘马’,实则在画人”。 刘淳这样认为,那浓重的色彩和病态的黄色,以及夸张的马嘴的嘶喊,营造出一种山雨欲来的危机感和世界末日的绝望。这种拟人化的表达方式,让每一位观众在马和秃鹫以及那些烧焦了的树木和山水画中,感受到世界末日的恐惧。通过意象与象征的方式,给我们勾画出一个当代人的生存现实。邱光平追求和探索的问题更多地集中于普世的价值观而不是某个局部的正义。
刘淳说,邱光平通过描绘马形态上的夸张与变形,以及那种扭曲的感觉来扯住观众的眼睛和内心,强迫观众跳出原有的观赏方式,仿佛听到那种绝望的嘶喊和失控一般的挣扎。从而引发人们对人类今天的生存处境和精神处境的双重反思。
“这正是出现在邱光平作品中的马和秃鹫,以及那些烧焦了的山水,烧焦了的树木传达给我们的信息。它远远超越了那些空洞而虚假的宏大叙事般的图式,在他的作品前驻足,能感受到一种深刻的质问与反思”。他如是说。
邱光平认为,作品的价值在于引发观众的思考,马的主题做到了这一点。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不局限于马,通过使用山水、秃鹫、人物等形象,逐渐变得多元化。
据主办方西安美术馆介绍,邱光平是近年来国内当代艺术界异军突起的一位青年艺术家,他凭借敏锐而大胆的艺术创作,通过对那些富有英雄主义精神却命运多舛的“马”的形象描绘,揭示了人类文明在当下物质社会中的命运。
据悉,2006年以来,其作品不断参加海内外各种展览,如“亚洲国际当代艺术展”、“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特别邀请展”以及世界各地举办的艺术博览会。2013年9月6日,广东美术馆主办的“天堂——邱光平作品展”在广东美术馆举行,邱光平以绘画、影像、装置把美术馆整个二楼打造成一个对“灵魂”进行终极追问的艺术空间。
除了在学术上引得艺术界关注外,邱光平的作品近年来在拍卖市场上也表现不俗。在权威机构雅昌艺术网2014年发布的《75后油画、雕塑艺术家拍卖排行榜TOP10》榜单中,邱光平以其连续两年在北京保利拍卖上230万的成交价名列前茅,2014年北京保利春拍当代艺术日场中,更是成为单场成交状元,也因此成为拍卖会中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