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坚持定制化生产的特斯拉,多次标榜其“零库存”,但在近期却在中国陷入了高库存的尴尬境地。 据有关统计,2014年特斯拉全年海关进口量为4800辆,而截至2014年底,全国上牌量仅为2499辆。在进口量和上牌量之间高达2300辆的数字落差中,库存或占据着绝对比重。随后传出的消息是特斯拉中国区将裁员三分之一,整个事件引爆了国内媒体关注的目光,至今各种坊间热议还在喧嚣。 近来,特斯拉又传出两个消息:一个是特斯拉正在积极参与中国新充电标准的制定,同时将对旗下车辆进行改动,以适应中国市场的行业标准。特斯拉在中国最大的尴尬就是与中国的电动车充电标准不兼容,从长远的发展规划来看,这种标准不统一必将是致命缺陷;另外一个消息就是特斯拉最快可能会在2016年3月发布全新入门级车型Model 3。不过这两则消息并未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 其实,特斯拉发布以上两个消息的主要目的是在做一个假装在奔跑的动作,以便稳住资本市场对其股票的信心。就像马斯克去年提出的那个疯狂的时速超过1300km/h的超级高铁计划一样,用这样的吸睛炒作稳定其公司的技术地位,进而稳住资本市场。 特斯拉电动车从上市之初瞄准的就是小众市场,其市场地位也决定了其难以有大作为。一开始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火爆,是因为其典型的美国式创业模式和营销手法带来的市场效应,而且相对于美国人的收入,特斯拉的电动车并不算贵,而且美国人普遍住的是独立院落的二层别墅,拥有独立车库,充电方便。 而到了中国,马斯克那一套在中国施展不开。中国目前的居住环境也决定了充电难的问题根本无法短时间内解决。特别是目前中国居民的电力线路,无法适应大容量电动车的充电需要,中国消费者选购一辆特斯拉电动车之后,还要找电力部门改造线路、找小区物业改造停车场,十分麻烦,惧于以上现状,有不少人只能选择放弃。 另外,在美国,特斯拉电动车大都是年轻车主在购买,很多美国年轻人仅靠自己的收入即可轻松拥有一辆特斯拉电动车。但是在中国,虽然很多年轻人也被特斯拉的外观内饰深深吸引,但是绝大多数的中国年轻人无力购买售价超过70多万的特斯拉,而有能力的富二代们又看不上特斯拉(主要是嫌便宜),他们往往只认奔驰宝马奥迪路虎和保时捷。 特斯拉在中国遭遇的种种尴尬其实还有很多,用“水土不服”这四个字来形容较为贴切。特斯拉的模式注定了他不可能在中国奔跑。正因为跑不起来,所以才要假装在奔跑,以便于稳定资本市场对其投资的信心。因为去年第四季度,特斯拉净亏损1.08亿美元,与同期相比扩大562%,高额的亏损会令市场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