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个人影都没有!这个展览就叫中国当代艺术“物体系”
2015-04-01    作者:钱梦妮    来源:一财网
分享到:
【字号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汪民安虽然与当代艺术圈过从甚密,但此前并没有有直接参与过展览策划。这一次,他把哲学概念中的“物”引入了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希望可以借由来自44位当代艺术家的新旧作品,展示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艺术,以及艺术品背后的哲理。
  这些作品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物体系”,它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艺术家对物的思考、人们有关物的观念的变迁、物在中国当代社会中的进程和命运,以及最根本的,人是如何在和物的关联中来确定自身的形象。
  展览将持续至2015年6月28日。
  “大体而言,过去人们对物的讨论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文化政治的模式,即认为当代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大规模的物的累积阶段,物是消费社会最显赫的标志,一个新的拜物教正在形成,物以其强烈的自主性对人构成了重重挤压。”汪民安在展览前言中这样写道,“另一种模式是哲学的模式。长期以来,哲学一直将物看作是与人相关联的领域,物总是人视野中的物,离开了人谈论物是没有意义的。”
  而今天先锋的哲学家们却主张物可以从与人的关系中解脱出来,有自己的领域、命运和本体,换言之,一种以物为导向的本体论(Object-oriented Ontology)正在形成。
  这样的思路,在展览现场更为直观,艺术家们或者讨论物体与人的关系、或者是物体之间、物的内在、甚至是与人类彼此拥有的关系。隋建国1996年创作的《殛》,工业橡胶带上钉满铁钉——布满钉帽的一面紧贴地面,密集的钉子尖端朝上,尽头处有卷起来的部分。艺术家解释道,这种讨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贯穿到最近的创作中。
  王郁洋的《呼吸》有三个部分,灭火器、基本堆叠在一起的书本和一台老式收音机——它们都是由橡胶做成,内部设有装置,使得物的表面仿佛动物静静呼吸一般,产生起伏。日常物体本身也有了某些生命的表征时,人类再去看它们,就会有产生惊奇而复杂的感受。
  王鲁炎创作于1992年的《W电扇》静静站在墙角,它被汪民安称作“讨论物的悖论”。生产于八十年代的落地摇头电扇,被艺术家做了手脚令其叶片逆转,于是看似正面的空间并没有风,必须要转到后面才可吹到“来自八十年代的风”。极其巧妙的点睛之笔,正是说明文字之中关于年代的畅想——关于物件的小把戏顿时成为文化与历史的绝妙比喻。
  汪民安说,为这次展览做准备时,刻意避免了抽象作品和带有人类形象的作品。“这也是物体艺术品与普通静物画、抒情性作品的区别之所在:如果把时间抛掉,就会发现物永远在变化,而只有人类对它们的需要是不变的。”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英国展览150年情色珍藏
· “探寻墨西哥之旅”互动体验式展览惊艳亮相京城
· 国际眼镜业展览会在京开幕
· “尖兵之翼--第五届中国无人机大会暨展览会”今日在京举行
· 展览指南Exhibitions
 
频道精选:
· 【思想】稳定住房消费不是让市长力挺房价 2013-06-14
· 【读书】下一个浪潮是智能时代 2015-03-30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变身山寨银行大肆行骗 2015-03-31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