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我们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可以说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我们"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回顾历史,我们发现,为了应对经济放缓,决策层已经从“工具箱”中拿出了不少工具,包括加大投资、降息、降准、定向宽松、放松地产政策等,唯独不见汇率贬值。 在美元一片涨声之中,市场对人民币的贬值预期几乎达到历史最高,但贬值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迄今人民币仅兑美元贬值2.5%,兑欧元等货币仍在大幅升值,央行副行长易纲也在两会期间表示,人民币是世界第二强货币。 那么,中国政府的工具箱里有没有货币贬值呢? 要解决这个疑惑,必须先回答,中国要依靠货币贬值达到什么目的?答案很明显,就是要刺激出口,从而刺激经济。 然而,人民币贬值对于刺激经济真的会有效吗?我们认为效果将是十分有限的,中国无法单纯依靠有限度的贬值货币来提振出口,因为近年出口遭遇增长瓶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外需不振。在汇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这是最根本的原因。在外需不振的环境中,单纯贬值货币能起到的效果是事倍功半的,目前虽然美国经济复苏得不错,但无法对冲其他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需求的回落。 其次,市场份额趋于饱和。目前中国出口占世界的比重已经达到12%,远超美国的9%,与美国1970-1990年代的占比持平,接近饱和,特别是中低端产品领域,鲜有竞争者。在这种情况下,贬值降价不可能继续快速扩大市场份额。 最后,国内各项生产要素成本的大幅攀升。过去十年,国内无论是土地、原材料,还是劳动力成本都经历了大幅上升,特别是人口拐点显现后,劳动力价格出现加速上升,对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可谓泰山压顶。多年来支撑出口高速发展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弱化。 除了这几点以外,实际有效汇率也是个现实的问题。汇改10年来,实际汇率已经升值约50%,其中30%是人民币主动升值,20%是美元升值带来的被动升值。但显而易见的是,人民币不可能贬值50%来对冲实际汇率,甚至现阶段超过10%的贬值都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假设人民币真的在短期内大幅贬值10%以上,这会出现什么情景呢? 能够预见的是,一旦人民币在短期内大幅贬值,资本外流与进口加速萎缩会同时出现。资本外流的风险大家担忧很久了,尽管我们不认为目前的资本外流很严重,但人民币短期大贬无疑会激发资本外逃动力;同时,贬值带来的进口成本大幅上升,会恶化目前进口负增长的局面,更加不利于中国的贸易平衡。 但在经济考虑之外,大幅贬值带来的“信心”问题会更加严重。 在中国,多年来汇率被赋予了过多的神秘色彩,在缺乏金融知识的普通民众眼中,一国汇率已经被上升至“国家神器”的地位,动辄与“大国操控”、“货币战争”、“输赢”相挂钩。一旦开启贬值窗口,国内民众能否理性对待汇率波动,能否有效管理市场预期,都会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因此,我们认为,对现阶段中国经济而言,小贬无用,大贬难受,只要经济和就业不跌破底线,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仍是最优策略,贬值尚未进入货币当局考虑范围。 在这一判断下,我们维持对人民币汇率年内在6.05-6.35内区间波动的预期,人民币未来不会出现大幅贬值,6.25以上都是有吸引力的结汇价格。当然,这不代表中国的“工具箱”中没有汇率贬值这个选项,只是现在还远没有到要动用汇率工具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