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多名学员在素元掌握了木作的基本技能,创始者武巍说,学木工重要的是“能学到一种用手思考的方式。” 推开木门,持续的机器切割声震耳欲聋。空气里弥漫着木屑的味道,温暖而干燥,带着一丝微热的甜。满地木料和碎屑,挂满整面墙的木工工具,巨大的噪音……戴着口罩和防护镜的学员正在师傅指导下切割或打磨,为这个并不算大的空间制造出暖融融的手工氛围。这样的场景,将北京初春的清冷隔离在外。 位于草场地艺术区的素元木作工作室,成立已四年。设计师武巍与几位同好创立这个工作室时,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关注手工,为那些喜欢木头、希望生活节奏慢下来的人提供一个手工空间。他们提出的概念是:用手思考。 “我们是国内最早设立木作工作室的。之前,没人知道怎么做,该做成什么样子。”说起2011年创立的素元,武巍还记起第一堂课,学员招不满,找了朋友勉强凑数。但现在,素元的五日木工培训营每新推一期,名额总是几天内就报满。 问及学员的身份和年龄,武巍表示很难总结,“各行各业都有,完全没有规律。有刚毕业的学生,也有60多岁的人来咨询。总结起来只有一点,来的都是愿意亲近手工,喜欢木作的人。”4年来,400多名学员在工作室掌握了木作的基本技能。 与武巍合作的小贝老师,是研习木作多年的老师傅,这些年他在素元带过几百名徒弟,有学生或普通白领,也有职业设计师、建筑师,“来学木作的人很杂,从东三省到江浙、福建一带,甚至马来西亚都有。在英国的留学生放假回国来学,德国使馆官员的太太也来学。” “五天的时间,我们从教你认识木头、使用机器开始。等入门之后,你能看出木工的门道,再根据兴趣选择和发展。”武巍说,入门就是零和一的区别,素元的愿望,就是带动更多年轻人喜欢木头,了解木作,“更重要的是,你能学到一种用手思考的方式。” “所谓‘用手思考’,就是强调首先你要来做,动手之后才知道能不能做,头脑会跟着双手一起转,促使你去想象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无法实现的,会碰到什么困难。当头脑和双手的速度慢慢进入匹配的状态,就会体会到手脑协调的乐趣。”武巍说。 正在做木板拼合程序 五天开启木作手工之门 旁听课程那天,正是五日木工培训营最后一天。动手能力强的学员,想做的桌椅或小家具已基本成型,稍慢的人,还在调整自己的设计图与实际操作之间的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林巧琴本人是室内设计师,跟其他学员不同,她很早设计好一张可翻盖的木书桌,笔记本上都是结构草图,电脑里已经绘制好成品效果图。但这张很有创意的木桌,存在结构是否合理的问题,小贝老师埋头涂涂写写,帮她修改最终创意。 “中央美术学院也有木工房,但学生太多,很难铺展开。”林巧琴说,在素元,她可以每天待十几个小时慢慢做,仔细琢磨,由实战经验修正自己的理念,“这里的课程就是让你直接动手,直接接触。”她看过以前学员的作品,都是从自我需求的角度来发挥创意,两位年轻父亲给未出生的孩子做了婴儿床,爱猫的女孩给宠物做了猫舍,学金融女孩自己做了茶几、果篮和各种木质厨具。 右边的整面墙上,排列悬挂了上百件工具,扳手、夹具、锯子、鎯头、钻头、测量工具、凿子、铣刀分门别类地陈列,如同一幅艺术装置。左边角落里是学员使用的各种松木、胡桃木原料,散发着木头干燥的香味。 素元的课程有详细的安排。第一天木工基础课上,武巍会花半天时间讲他对木头的理解,“我会费很多口舌讲东西方的手工差异,DIY的特点,它是怎样一个需要创意的手工。”学员了解木作的安全知识和工具使用方法。第二天开始认识木材,学实木榫卯结构,第三天学夹持、拼合、打磨等基本技术,第四天学喷涂工具和方法。这时候,学员就能进工作室实地操作,第五天跟着师傅开始动手做自己的作品。五天课程结束,时间充裕的学员依然来工作室,慢慢打磨自己的作品。 课程虽短,对每个人的改变却很大。小贝老师最直观的发现是,那些平日里久坐于办公桌前、难得动手的白领,上了第一堂课之后就有了明显反应,“第一天中午下课,大家都会吃比以前多很多的饭。因为站了整个上午,耗费了很多力气。大部分人第一天都会腰酸背痛,但很愉快。” 一些学员的作品之成熟,超乎了武巍的想象,“当他们掌握了木作技能,可以自己做家里的所有东西,甚至包括地板。有个学员甚至自己收集老旧的门板,来设计自己家里的茶几、桌子,发挥创意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很多人结束课程之后,开启了更多新的可能。有人学完课程,做了自己的工坊,自己做家具。有人受此启发,在广州等地也开了同样性质的木工培训班。有人专注于木头的乐趣,开发出app,教会更多人认识木头。 最初做这一行时,武巍不确定未来,能看到的前景就是亏钱,现在他越来越明白自己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帮助年轻人重寻已经消逝的匠人精神,寻找多元的价值观,“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手工。木工、精工、陶瓷陶艺都已经逐渐成为潮流,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需要匠人的精神和手工这样的东西。这几年我们逐渐看到这件事对别人的意义,我们从没想过把培训营做成赚钱的事业,只要不饿肚子,这就够了。” “合”系列书架 还淳返素,进入慢生活状态 在素元木作工作室,随处都能看到一些精细的木质小玩意,烛台、小勺、木垫、托盘、花器,或是小凳子。武巍喜欢在户外捡来一些废弃的木块或树墩,削皮铲平,再根据尺寸、结构和纹理制作成不同的木制用品,让不起眼的废弃木头变成艺术品一样精致的器物。他也会从院中捡回一些造型别致的枯叶,清理一番,用制造桌椅后剩下的边角木料给枯叶做一个外框,装裱得干净简单,挂在洁白的墙上。 武巍的谦逊和朴质,让人很难想象他曾是一位在IT企业担任十多年设计总监的工业设计师。素元工作室还陈列着他2009年获得德国Red-dot红点设计大奖的证书。从1998年入行工业设计,他获奖颇多,却在13年后毅然辞职,与几位设计师一同创立素元,改行做木作家具设计。 说起“素元”,武巍解释为“还淳返素,
元元本本”,意味着几位工业设计师重头开始,在木作手工里追寻本源。 2011年素元创立时,不但有五日木工培训营,也包括独立品牌的素元原木家具。 在设计师二楼的办公区域,没有木作工坊轰鸣的切割声,只有清净的素元家具作品展示区、会议室和设计区。素元的四大系列作品就安静陈列在展示区,初看结构简洁,有北欧家具的精良质地和极简造型,用手触摸那些温润的木质桌椅边角,才体会到设计中借鉴的明式家具的特征。 武巍有一双粗糙的手,几年前,他亲手给女儿做小椅子,开启对木工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做手工是非常不一样的感觉,首先把我自己的生活慢下来了,当你进入到忘我的工作状态的时候,是非常迷人有吸引力的,你不断会想回到那种状态。”对他来说,工业设计师只是一份职业,与木头相关的手工艺才是他值得付诸一生的事业。 他不是善于跑市场拉客户的人,也不会去做市场调研和分析,单凭自己的审美和经验,以手工艺人的执着去开发每一个系列的作品,他的桌椅是做给那些能够感受木头之美的人。在所有家具中,椅子的难度最大,每一个弯曲和弧度都要讲究力学上的完美,还要适应人的舒适度。 他研究木头的纹理、色泽、触感和硬度,坚持只用北美进口的黑胡桃木、樱桃木等,用樱桃木制成的家具,使用得越久,色泽越深,记载着岁月。武巍认为,木材与工业设计所用的材料之不同,在于木材个性各异的趣味性和岁月滋长出的丰富性。 “我们想传递的是中国的味道,这一点我们会一直探索下去。”武巍说,无论木作工作室还是素元品牌的家具,他都没有扩张的野心,“这几年,有人模仿我们的设计,模仿我们的木作工坊,也有人把我们作为竞争对手来分析。但我们对自己看得更清楚,我们不是传统的家具企业,只是在走自己的路,对于未来取得什么成就,我没有任何期许或目标。始终坚持我们最初的理想就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