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电子银行、电视银行,客户可操作账户的渠道日渐增多,银行物理网点的人气却越来越低。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报告的最新数据,2014年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离柜交易达1167.95亿笔,比上年增加204.56亿笔;交易金额达1339.73万亿元。丰富、方便、快捷,尤其是互联网电子金融服务,受到广大客户欢迎,使银行业平均离柜率达到67.88%,同比增加4.65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4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在柜员配备一栏中,人员均比2013年有明显减少,其中工商银行一年减少柜员达12024人,占总柜员人数121228的10%,如此大规模的减少柜员数也缘于营业网点的减少,工行在2014年共减少营业网点与实现功能分区营业网点128个与49个,这也是国有大行首次在物理网点上出现负增长。
物理网点不再是必争之地
曾几何时,物理网点是一家银行生存的重要支柱,人们存款、贷款都要到网点办理,甚至取现这点小事,也要排几十个号才能办成,银行凭借物理网点获取客源,开展零售业务。然而如今,随着多渠道的电子银行发展,物理网点的重要性已如明日黄花,不可同日而语。
德勤的报告认为,国内银行当前碰到的另外一个现实问题是渠道的“私有化”和利用率偏低。未来银行需要重新将网点定位为综合化的业务平台,在“条线化”和“综合化”之间寻找平衡。互联网金融,特别是移动金融的发展加速了电子渠道对传统物理渠道的替代,传统网点作为最“昂贵”的渠道资源,中国银行业网点的重新定位和功能转型迫在眉睫。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亦表示,随着银行零售业务竞争的白热化,加之互联网金融来势汹汹,银行物理网点正在向电子化、智能化、休闲化方向变革。新型网点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并逐渐解决银行网点盲目扩张的问题。从各家银行的实践看来,智能化的物理网点已逐渐成为商业银行提升客户黏性,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的新战场。
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说,国有大行的网点基数大,转型也尤为困难。2012年,建设银行提出以综合型网点、综合柜员制、综合营销队伍为主要内容的网点“三综合”转型。意在逐步精简物理网点,但就目前数据来看,建行的物理网点数量稳居第三位,增量也排在前列。
而在去年,工商银行便传出了要减少物理网点的消息,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公开表示,“我们未来的银行是不需要那么多人的,也确实不需要那么多物理网点,转型就是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到信息化建设上,我们想打造一个全新的EICBC,就是E工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