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在春节后,迎来了一场新格局调整。打破“刚性兑付”,并向“代客理财”的属性转移将成为主流。
3月初,根据研究机构融360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份,由于春节前后消费者支出庞大,且理财意愿高市场资金流动偏紧,银行间揽储竞争加剧,理财产品市场整体收益略有提升。然而,收益高涨在目前来看,可能只是昙花一现,因为央行在近期持续“放水”,市场资金面逐渐走向宽松,理财产品收益破“5%”在即。
3月10日,普益财富的最新数据显示,2月份,共有104家银行发行了3581款个人理财产品,除1个月以下和1年以上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环比上升外,其他各期限产品的平均预期收益率均环比下降。
值得注意的是,新近发行的理财产品无不体现着最新的政策动向:一方面,去年银监会发布“35号文”剑指刚性对付的痼疾;另一方面,新出台的存款偏离度考核指标则让理财产品难以再作为“冲时点”的工具。
这种背景之下,今年银行产品结构格局正在悄然调整,结构性理财产品蔚然成风。而且结构性理财产品越来越多元化,往往已经不再局限于挂钩利率、汇率,其风险也会越来越明显,银行大力宣传的“预期收益”,最终可能只是预期而已。
降息致收益下滑
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2月份到期人民币理财产品共6144款,其中6066款产品到期收益率达到预期,37款产品到期收益率超过预期,41款产品到期收益率不及预期,收益未达标率为0.67%。
未达标的41款理财产品,其发行银行中,广发银行以15款居首位,其次为中信银行的10款,其余16款分别为平安银行、民生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青岛银行、广东南粤银行、汇丰银行所发行。
而这些收益未达标的理财产品中,结构性产品占22款,且大多数挂钩沪深300指数、股票、汇率、黄金等高风险标的,比如,广发银行的“欢欣股舞”系列产品、招商银行的“焦点联动”系列产品、平安银行的“财富结构类”系列产品等。其中平安银行的财富结构类(100%保本挂钩股票)资产管理类2014年205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最高收益率为7%,但实际到期收益率仅为0.5%。
融360发行的报告指出,央行宣布自2015年3月1日降息之后,一些银行3月初发行的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随即小幅下调;春节后,投资者逐渐返回理财市场,市场资金面保持宽松,预计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继续保持下行,3月份有可能跌至5.1%下方,二季度“破5”的概率较大。
普益财富的研报也指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出现下行,主要是受央行2月降准影响。另外,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传统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规模会有所收缩。
结构性产品爆发
央行两度降息之后,投资者理财的难度越来越高。时代周报记者走访了多家银行发现,目前,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普遍在4%-5%,而高于5%的产品不少是结构性产品,挂钩股指、汇率等,而且不少为年限1-5年的中长期产品。
业内普遍认为,眼下银行理财产品的格局正在悄然调整,开放式净值型产品和结构性产品将成为主流,特别是在结构性理财产品方面,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已不局限于挂钩股指、汇率等。
银率网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有32家银行共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4365款,发行量是2013年的2.25倍,占比升至7.2%。2014年二季度和三季度,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单季发行量分别达1350款和1470款,四季度发行量略有回落,但依然远高于上年同期。
分期限类型来看,1-3个月期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依然为主力,占比55.79%;其次为3-6个月期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为18.42%;6个月-1年期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为10.4%;1个月以内期限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发行量占比9.18%;一年以上期限结构性理财产品占比为6.21%。
从分收益方面来看,结构性理财产品以保本浮动收益类为主,2014年共发行了3621款,占比达82.94%;非保本浮动收益类和保证收益类结构性理财产品分别为331款和413款,占比分别为7.58%和9.46%。
结构性理财产品日益受到重视,一方面是因为结构性产品的固定收益投资部分在会计核算上可计入结构性存款,有利于增加银行存款规模,对稳定日均存款有较大益处;同时,结构性理财产品是具备打破刚性兑付的产品类型之一;此外,结构性理财产品通过低风险与高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满足了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的理财需求。
另外,“加入到理财大军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数量在增加,且此类银行的理财产品发行力度也在逐渐增强。由于区域性商业银行与全国性商业银行相比具有一定的信用级差,因此这类银行发行产品多为保本浮动收益型。”普益财富银行理财课题组的研报显示,自2013年至去年第三季度末,区域性商业银行的产品发行数量占比从30%提升至40%以上,而区域城商行的产品收益指标往往也高于中大型商业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