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会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 存款保险制上半年出台
2015-03-16    作者:杨柳晗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分享到:
【字号

    受经济增速放缓影响,去年以来,国内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有所攀升,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与此同时,地方债问题依然有待解决。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15日上午在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我们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同时,今年要出台存款保险制度,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企业的资金杠杆率。

  “堵后门,开正门”

  李克强在记者会上表示,在金融风险上,中国的确存在着个案性的金融风险,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还处于合理区间,而且储蓄率较高,地方债务70%以上是投资性的,是有收益的,我们也在规范债务平台,堵后门,开正门,就银行来说,资本充足率较高,拨备覆盖率较广。虽然有不良贷款,比率有上升,但在世界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金融资产质量是实体经济运行的风向标。近年来实体经济积累的一些压力已经越来越多反映到银行信贷质量上,典型表现就是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升”。根据2013年审计报告,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中,50%源于银行贷款。
  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842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2个百分点。
  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了解,所谓“开正门”规范解决地方债,是指今年1月实施的新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举借债务应通过发行政府债券的方式,同时,规范地方债43号文规定,政府债务不得通过企业举借,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从而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而这正是“堵后门”。
  近期,财政部下达了1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额度,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只是债务形式变化,不增加债务余额。
  财政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地方政府存量债务是新预算法实施之前形成的,以一定规模的政府债券置换部分债务,是规范预算管理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障在建项目融资和资金链不断裂,处理好化解债务与稳增长的关系,还有利于优化债务结构,降低利息负担,缓解部分地方支出压力。
  某券商固定收益部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分析称,财政部下达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计划本质上是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重组,通过用利率较低、期限较长的地方债券替换过去的高利率、短期隐性地方债务,从而达到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的目的。
  中信证券研究指出,政府债券替换地方政府债务存量,实现了政府对地方债务的隐性担保向公开担保的转变。这一变化增加了相关债务的政府信用,降低相关融资的风险溢价。从这次债务重组有利于降低系统性风险的角度看,全社会融资的风险溢价也可能因此下降,从而有助于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
  此外,李克强还指出,允许个案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按市场化的原则进行清算,这是为了防止道德风险,也增强人们的风险意识。

  存款保险制度上半年出台

  至于备受市场关注的存款保险制度,李克强表示,今年,就要出台存款保险制度,而且要进一步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降低企业的资金杠杆率,也可以使金融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记者会上也表示,出台存款保险制度的各方面条件已基本成熟,估计今年上半年可以出台。
  所谓存款保险制度,是指投保机构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交纳保费,形成存款保险基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向存款人偿付被保险存款,并采取必要措施维护存款以及存款保险基金安全的制度。
  去年11月底,国务院法制办公布了《存款保险条例(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根据《征求意见稿》的内容,存款保险实行限额偿付,最高偿付限额为人民币50万元。
  《征求意见稿》规定,在我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存款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依照规定投保存款保险。
  周小川说,作为金融改革重要的一步棋,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经过一段时间紧锣密鼓的准备。去年年末,存款保险条例已公开征求社会意见,征求意见的结果总体是正面的。这就说明,出台存款保险制度,各方面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实体经济依然低迷 金融风险持续累积
· 梅兴保:金融风险仍处较低水平
· 三类地区金融风险暴露概率较大
· 警惕新一轮系统性金融风险
· 寻求化解金融风险的新长效机制
 
频道精选:
· 【思想】重建“环保公信”时不我待 2013-06-14
· 【读书】马云2015开年"双响炮"背后的深长意味 2015-02-26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融资诈骗黑手频频伸向老区农民 2015-03-16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