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保险起家的平安集团,银行的标签越发闪亮。
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除了已经摆到台面的平安证券、平安信托高管人事变动,越来越多的平安银行中层干部也在集团内部子公司获得提拔任用。知情人士称,这一变动是平安集团整体战略渐趋完善的浓缩。
“这是一个必然趋势,因为在综合金融的格局下,银行是业务最全面的一个节点,也掌握着基础结算账户和基础资产。如果其他专业子公司的高管不懂银行,这个差距还是蛮大的。”平安集团一位不愿具名的高管对记者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平安集团旗下证券、信托、陆金所、互联网金融等各个平台都有平安银行背景高管坐镇。平安信托更是从银行大幅选人,除张金顺、冷培栋等高管之外,还有100多人团队从平安银行平移过去。
银行系猛将坐镇山头
如若平安银行广州分行行长杨志群、平安银行南京分行行长冷培栋顺利到任平安证券总经理和平安信托总经理,加之此前已经就位的证券董事长谢永林和信托董事长张金顺,平安集团的投资业务皆由银行系大将坐镇。
但事实上,银行系大将不只把关山头,还渗透到了集团旗下各子公司的业务岗。
以信托为例,接近平安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平安信托正在筹建几个新的事业部,如投行业务事业部、交易金融事业部、新业务发展事业部等,“平安银行那一下调了好几十号人过来,这些部门的老总都由他们出任,整个中层干部里面,银行来的人很多。”上述知情人士说。
平安银行内部人士向证券时报记者确认,目前银行共有一百多号人进驻信托各业务条线。
记者还注意到,承担平安集团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战略部署的几大创新业务载体,如陆金所、平安付、平安好车、平安好房、平安科技等,皆不乏银行系人马把关。
其中,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深谙银行消费信用业务,麾下副总樊方智、姚志平皆有十余年以上的银行业从业经验;平安付董事长王洁凤曾任荷兰银行中国区执行总裁;平安科技董事长陈心颖也是平安银行董事会成员。
平安银行人士还对记者表示,原平安银行副行长陈伟因个人原因滞留上海,后被就近派驻陆金所,协助相关工作。
综合金融的必然结果
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种人才的流动方向是平安集团综合金融战略的必然结果。
“综合金融里面的核心,是一个账户。就是客户的基本结算账户要在平安银行,平安银行成为客户的主办银行后,相应的交叉销售才会更有效率。虽然现在零售方面银行仍然在努力转化集团沉淀的客户,但在公司金融上完全可以先行一步,这就意味着子公司的负责人必须懂银行才能发挥更好的协同效应。”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
这位人士还对记者表示,未来综合金融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怎样打通子平台的直接融资能力和银行基础资产之间的渠道。
“银行的资产不可能无限扩张下去,一些好的资产可以打包在证券、信托或者陆金所的平台销售给客户,这既可以盘活银行报表,也能为高端客户带来更多有价值的项目源。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子平台的领导必须熟悉银行的风险特征,这样才能够从源头上把控项目质量。”该人士称。
盘点平安集团各业务模块的发展轨迹,这种按业务需要来选人的思路一直存在。平安集团一位前员工对记者称,平安集团从保险向任何一个金融子牌照扩张的过程中,业务从无到有的阶段均喜欢从市场招募各细分行业的顶尖人才。但在完成业务体系的构建之后,能够贯彻并执行协同战略的人就会慢慢在各个关键岗位上出现。
“以前是有客户,没牌照。现在客户有了,牌照有了,各平台的基本框架也构建起来了,所以重点就会放到怎样发挥协同效应上。从银行选人到各个平台,正是基于这种思路。”该人士称。
平安银行的知情人士则对记者表示,由于各子平台频繁从银行选人,导致银行核心管理岗位的人才流动非常频繁。目前平安银行也已经制定相应的内部人才培养计划,计划从一批出生于1970~1980年期间的业务骨干中重点培养后备管理人才。
创新业务并轨加速
在人才不断布局到位的同时,各业务模块的整合和调整也在加速。
“这四项业务要整合是无疑的。只是现在还停留在高层间的讨论阶段,究竟是一个主体吸纳另外几个主体,还是新成立一个壳子把所有业务装进去,都还没有定数。毕竟这几块都也都不是小头,或多或少涉及一些博弈。”上述接近平安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他口中说的“四项业务”,指的是信保业务(含富登担保和信安小贷所有的线下网点)、陆金所个人小贷类业务(含线下咨询网点和为陆金所交易资产做担保的平安融资担保)、平安直通电销小贷、平安数据科技的坏账催收团队。
对此消息,记者也从平安金科(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人士处得到了证实。该人士还告诉记者,如果是“吸纳”方案,很可能是以平安信保为主体,陆金所个人小贷、直通电销小贷团队向平安信保靠拢。
但不管是吸纳或者是另置主体,平安这招棋的意图再明显不过,剑指信贷业务。就是将目前散落于各板块下的个人消费类贷款、小微企业经营性贷款收拢管理。
现实作用可能巨大。就在上周,陆金所曝出4亿元坏账,其中尽管被坐实的2.5亿元来自于非标业务,却引得业界与投资人对陆金所P2P业务的质疑一片。
随着产品线和交易结构的多元化扩张,陆金所早已从单纯的个人小额信贷撮合平台,演变各类金融资产的信息服务中介、财务顾问和交易安排人。
在这样的发展态势下,将对个人及小微企业的点对点融资模式割裂出去,显得很有必要。上述金科人士就认为,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以后集团类似业务的重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