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影像:除了收藏我们还能做什么
2014-12-22    作者:王雨檬    来源:新浪收藏
分享到:
【字号

    作为摄影史中最为重要的一支艺术流派,直接摄影一直传达着西方摄影家“简单、不加矫饰地再现对象”的艺术主张,恰与东方哲学里古人所言的“乘物以游心”达至契合,“乘物游心——1839至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近日于中国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有两大亮点:首次以摄影艺术流派为主轴,通过50余位摄影大师的200余幅作品,以清晰的历史脉络对直接摄影这一流派的发展进行梳理;同时,私人艺术机构首次向中国美术馆大规模捐赠国际影像珍品,引发业界对国际影像收藏现实意义的深思。
  如果你热爱生活,热爱艺术,没什么银子,又想家里有个把国际范儿、大师级的艺术品,恐怕没什么比收藏国际影像更适合你的了。 《休息的希尔维》 ,基姆·韦斯顿, 1500美元,看见泰吉轩画廊里的展签,内心都会颤抖,这和拍场上价格动辄就七八位数字的书画作品相比,简直是九牛一毛,何况这是出生于美国摄影世家的大师作品。如果没听过基姆·韦斯顿,你一定听说过他的祖父,爱德华·韦斯顿——就是擅于将镜头对准贝壳、青椒、白菜等微观事物,并且一张原作在佳士得拍出过160万美元的美国摄影大师。摄影史中再也没有一个家族能像韦斯顿家族这样将摄影传承至今,一家三代都是摄影大师,并且在作品风格、艺术语言上还保持着完整的传承与连贯性。

  大师影像,你值得拥有

  话说,1500美元的价格,对于艺术爱好者不难接受。当然,以价格衡量艺术价值过于庸俗,但价格是艺术市场中回避不了的问题。据“乘物游心——1839至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的执行策展人、泰吉轩总监卢骁介绍,“在国际影像市场里,1500美元算是中等略微偏下的价格, 10万元人民币就可以收藏到国际大师十分珍稀的影像作品。”都说每张“过水”的照片都有灵魂,每个灵魂里都凝结了一个故事甚至一段历史,这价格让人感觉捡了漏似的;但也有人认为“花几万买张照片根本不值”,影像较其他艺术门类的艺术品更容易复制,而且各版本之间的差别可以控制到很小,也就是说影像缺少唯一性。“其实摄影是一种非常个性化的语言,色调、质感、相纸肌理的不同都会对作品的表达产生影响,在银盐暗房时期,每个人的手法、反差的控制,塑造了不同的个人风格。”卢骁并不认可这种看法。
  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秘书长兼评论家迈克尔·普理查德认为,造成影像作品价格目前低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摄影作为一个新兴艺术领域,发展的时间较其他艺术门类短暂很多;另外,有一些人对影像收藏存在顾虑,认为藏家收藏影像后会进行复制售卖,说到底还是担心市场的持有量;还有一些人会担心原作的保存。”这其中有一些误解,其实目前的摄影原作都是限量的。卢骁对“限量”进行了更明确的描述:“摄影原作早期可以定义为本人制作或本人授权的暗房师制作的作品,如今数码技术出现,摄影师借鉴版画的概念,不得不给作品编号并限量冲印,除非具有特殊含义,否则不再编号内或没有作者签名的作品都不能称为原作。”但也并非所有顾虑都是多余的,鉴于照片的先天缺陷,确实不能永久流传。据中国美术馆收藏部主任赵辉介绍,如果以博物馆的输出方式,一张照片大概可以保存几百年。如果以个人方式输出,想必短暂更多。
  即使影像收藏历史相对较短又不易保存,藏家意识还尚未成熟,但从近几年拍场上影像作品的成交价格来看,影像可谓横空出世的黑马。2007年,德国摄影家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作品《99美分》成为摄影史上第一件成交价超过300万美元的摄影作品。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霾仍在,安塞尔·亚当斯、大卫·贝利等大师的1260幅宝丽来软片与银盐相纸作品,拍卖总成交额达到1200万美元。2011年,一代歌后周璇的一套老照片“影像中的人生”,以218.5万元人民币成交,创出国内影像拍卖市场单个标的价格新高。不仅拍场上影像的成交金额可观,画廊或代理商的影像价格也持续走高。据卢骁介绍,“金融危机后,影像的价格每年都在涨,也许是由于影像没有经历过西方绘画十几年暴炒的阶段,相对来说每年都有一个稳固的增幅,一直处于相对健康的发展,没有暴涨就不用担心暴跌。”迈克尔·普理查德则认为:“尽管从历史数据看,影像市场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某一些摄影领域并不乐观。尽管摄影画册和时尚摄影目前市场反应良好,但市场变幻莫测,把收藏当做投资,就永远面临着风险,但如果你出于喜欢购买一件艺术品,就永远不用担心它会贬值。 ”

  为影像找个更好的归宿

  影像上拍,进入市场,这固然好,但从国内公共收藏的现状考虑,它目前需要更好的归宿。“中国美术馆自1984年至2014年这30年间的馆藏摄影作品共计785件,占馆藏作品总量的3.8%,国际摄影与国内摄影在馆藏摄影作品中的比重为28 %和72 %。”赵辉说。相比之下,英国皇家学会的收藏数据则要庞大很多。迈克尔·普理查德表示:“英国皇家摄影学会的影像收藏始于1853年成立之初,1890年开始进行系统性的收藏,1924年起接受社会捐赠,如今影像收藏数量已达25万幅,大部分作品来自社会捐赠。”这两组数据间的巨大鸿沟成为国内影像收藏现状的一个剪影。
  “国内的影像收藏一直落后于国外,这其中有许多不可避免的客观原因:1837年,摄影术发明,1902年,摄影图片才以新闻的形式与国人见面;1937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正式将影像列为重要收藏门类,而国内正经历战乱;战争结束,经济亟待重建,而摄影恰恰是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早在上世纪50年代,闻名世界的‘人类一家’影像展已在全球举办为期8年的巡展,而国内每年举办的国际影像展览依旧为数不多。如果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现在还不进行国际影像的收藏,以后会越来越难收藏,因为时间越久,早期的东西就会越少,何况现在世界所有的大美术馆都在进行国际影像的收藏。”卢骁对中国国际影像收藏的现状有些担忧。
  越来越多的公共机构认识到国际影像收藏的紧迫与重要,赵辉表示,自2013年起,中国美术馆特别关注于从摄影史梳理国内外摄影的收藏、展示与研究。2014年,将视角转向国际,建立了国际摄影典藏系列。以征购收藏、展览收藏、创作收藏、捐赠收藏、寄存代管等多种方式进行影像收藏,根据摄影史的脉络梳理,既关注大师名作,又填补流派空白。但现实面临很多难题,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机构的有限经费和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差距,不是一日之功、一己之力就能弥补的。正如此次“乘物游心——1839至2014直接摄影原作展”,中国美术馆、泰吉轩和基姆·韦斯顿等几位艺术家的共同努力和奉献,才汇聚成了今天的摄影展。
  此次,卢骁携多位艺术家共同捐赠国际影像100件,其个人捐赠的作品就有60余件,这对于仅有几百件影像收藏的他,绝对不是个小数目,问及其初衷,他先是打趣说道:“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就是靠美国人民捐出来的啊。”随后表示:“私立美术馆有基金会或财团支持,可以购买收藏,但是全世界的国立美术馆收藏经费都很有限,购买收藏几乎是指望不上的。目前中国还没有第三方机构可以做出合理的估价,那就更没有办法保证用国家的钱收藏到价格合理的作品,所以收藏不能单靠美术馆。在这种情况下,机构或个人捐赠是很需要的。美术馆其实是艺术品最好的归宿,也是最好的结果,把大师的影像作品展示给更多人,把经典的作品留在中国,这让我很自豪。”
  赵辉代表中国美术馆对每一位慷慨捐赠的机构和个人表达了感激,从国家美术事业讲,机构和个人的无私捐赠义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美术馆的藏品序列。公共收藏将这些个人收藏置放于相对更广阔的社会公共语境之下,相信作品会发挥更深远的影响。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影像艺术品市场与股市房市现联动态势
· 图说瑞安•城市影像
· 图说焦作•城市影像
· 当代影像艺术收藏
· 图说长宁•城市影像
 
频道精选:
· 【思想】对操纵股价行为要重拳惩治 2013-06-14
· 【读书】细节服务救了“电化山口” 2014-12-12
· 【财智】多券商交易系统故障 凸显服务管理不足 2014-12-05
· 【深度】分级基金B:高杠杆上的豪赌 2014-12-22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