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通呼唤外汇避险港湾
汇率结待解
2014-11-24    作者:马爽 叶斯琦    来源: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一出手就先亏损近6%,汇率的杀伤力太大了!”就在“沪港通”开闸的第一天,一位投资者惊叹。
  在“1117号列车”历史性启程之际,汇率问题意外成为第一个插曲。尽管中国结算公司及时声明,实际的结算汇兑比率一般都会优于参考汇率,6%的亏损只是虚惊一场。不过,“极端情况下离岸人民币市场发生大幅度波动时,有可能出现结算汇兑比率劣于参考汇率的结果”还是让市场意识到,“沪港通”中的汇率风险绝不容忽视。
  其实,不仅是“沪港通”,汇率在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资本市场上,一直都是难以绕开的问题。对于航空、有色和能源等公司而言,因汇率变动使得资产负债表出现戏剧性转变的情况早已屡见不鲜。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我国外汇市场的逐步开放,以及对外贸易中主要对手国货币变动更加频繁且剧烈,参与对外贸易的企业面临更大外汇波动风险,外汇期货的推出正逢其时。

  “沪港通”的意外插曲

  2014年11月17日上午,随着开市钟声敲响,资本市场迎来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沪港通”开闸了。
  在这趟“1117号列车”启程前,港交所总裁李小加说出了他的担忧,“沪港通毕竟是一条全新的投资之路,两地的法律、法规、市场结构、交易规则均存在明显差异,纵然我们演习一千遍,开通的初期很难保证不出现这些或那些的插曲。”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汇率拨动了第一段插曲。
  由于沪港股市分别采用人民币和港币计价,投资者参与其中时,难免涉及到两币兑换。按照上交所17日公布的汇率参考价,港币买入参考价为0.7671,卖出参考价为0.8145。有人据此计算,如果以100万人民币兑换成港元并买入港股,平价卖出后,再兑换回人民币,仅剩下94.18万元。这意味着,投资者在买入前已先亏损5.82%。市场甚至一度传言,汇率差提升交易成本,正是港股通遇冷的重要原因。
  “汇率问题显然会影响沪港通的正常运行,其根本原因在于参考汇率买入价和卖出价价差过大,导致投资者在进行汇率兑换时,出现损失。这个价格主要由上交所来确定,而国内缺乏汇率对冲工具,因此监管层为了避免汇兑损失,在汇率买卖价差上设置了较大的区间。” 银河期货研究员周帆表示。
  所幸的是,相关部门在第一时间给投资者送来了“定心丸”。11月17日,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港股通业务中需事先设定参考汇率,主要用于券商交易前端预冻结资金,而非用于实际结算,为避免当日汇率波动给市场带来的结算风险,其取值范围覆盖了历史上的最大单日波动范围,实际的结算汇兑比率一般都会优于参考汇率。
  虽无近忧,仍有远虑。尽管只是一场虚惊,但“沪港通”中的汇率风险依旧不容忽视。中国结算提醒,极端情况下离岸人民币市场发生大幅度波动时,有可能出现结算汇兑比率劣于参考汇率的结果,投资者需及时关注离岸人民币市场并查看资金账户余额,防止资金账户出现透支。
  “目前来看,‘沪港通’的汇率问题对于交易不利,结算汇兑比率的不确定性导致投资者在决策中很难实时了解投资成本,造成投资判断和实际投资结果出现偏差。”方正中期期货研究员彭博指出,由于美元强势,港币出现持续走弱的情况。因此,从长远看,持有港币投资A股市场需要承受一定程度上的汇率损失。
  对于较短线、资金并非充裕的投资者而言,汇率的影响可能较大。周帆表示,沪港两市股票的价差不会完全收敛,但因为汇率因素,投资者进行套利的难度加大。
  不过,安信期货研究员刘鹏分析,实际结算汇率对于沪港通的影响并不大。“根据上交所公布的结算汇兑比率来看,近几日买入与卖出汇兑比率差值非常小,甚至部分交易日购买港股的投资者在成本方面实际上有小幅收益。”

  难以绕开的汇率结

  其实不仅是“沪港通”,汇率在包括大宗商品在内的资本市场上,一直都是难以绕开的问题,对航空、能源、钢铁和矿产等涉及海外业务的行业,乃至人民币国际化、中国企业“走出去”等都产生重要影响。
  以航空业为例,由于全球航空公司飞机购买等业务一般通过美元结算和支付,因此美元负债占比较高。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国航总负债为1474.19亿元,其中美元负债占比高达70.07%,达781.97亿人民币,约130亿美元。南方航空截至2013年年底,净负债总额为人民币1043亿元,其中80%以美元计价,大约是830亿元人民币,约合135亿美元。可见,一旦美元与本币汇率发生大幅波动,必然给企业带来巨大风险。
  又比如,2013年铜价大幅下跌,对于大量使用铜作为原材料的电路板制造商而言理应是一大利好。不过,泰国印制电路板制造商KCE的高层却表示,铜价下跌节省的钱都被泰铢兑美元升值抵消了,泰铢升值使该公司出口成本大幅增加。
  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印度。印度一家汽车配件厂商曾受益于钢材和橡胶价格走低,但印度卢比贬值又将原材料价格下跌的收益大幅稀释。
  对于人民币而言,自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汇率市场开始呈现升值态势,从最初1美元兑约8.27元人民币至最近1美元兑约6.12元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超过20%。
  在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尤其是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不利影响,过高的汇率会抑制出口而打击相关行业。银河期货宏观分析师李彦森表示,应该看到,多年以来我国以出口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动力,长期贸易顺差造成外汇储备过多。在人民币国际化的大趋势下,升值是一个必然的过程。
  “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持续顺差是支撑人民币升值的两大主要因素,而国内利率高企带来的热钱流入也在侧面推动人民币币值上升。”南华期货研究所高级总监张一伟表示,不过应该看到,随着近期我国经济增速下降和实质性降息周期的到来,人民币升值有所放缓,其更多地开始体现为双向变动。
  张一伟指出,对市场化的货币而言,汇率出现双向变动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而人民币要想真正实现国际化,汇率出现市场化变动是必不可少的过程。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想“走出去”,实现国际化,管控汇率波动风险将是一门必修课。
  例如,我国对于原油的进口依赖度很高,油价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起到举足轻重作用。张一伟表示,国内原油期货上市可以给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有效规避价格波动的金融工具,或许可以说,汇率变动给原油期货上市提供了更多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欧美发达经济体和亚洲部分国家的经验表明,汇率的波动非但不会对本国货币国际化带来不利因素,反倒是促进国际化的加速器。

  外汇期货推出“正逢时”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金融期货产品,40多年来,外汇期货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汇率风险管理不可缺少的工具,并在促进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便利化和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海外各大交易所紧锣密鼓地推出人民币期货的同时,“倒逼效应”逐渐显现,促使国内尽快推出人民币衍生产品。
  “目前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期,美国退出QE,欧元区负利率以及日本版的量化宽松出现,加上乌克兰危机等全球性事件的潜在风险,外汇市场正处于一个‘躁动不安’的时期,汇率面临巨大的波动风险。”张一伟认为。
  在此背景下,会出现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去”或涉及对外业务,这些企业在进行货币兑换时,都被暴露在汇率波动的风险面前。因此,市场迫切需要可以有效管控外汇风险的金融工具。
  目前,我国已推出的期货产品已经包括有商品、股指、利率等种类,但汇率类型期货产品目前还处于“空白”,相较于国外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而言,国内市场一直是“短板”。因此,要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市场迫切的需要汇率类期货品种的推出。
  “经过多年的汇改,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初步形成,场外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渐趋成熟,外汇期货上市的条件已经具备。此外,在海外交易市场上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不断丰富之时,我国推出外汇期货也是发展境内外汇交易市场的必经之路。”李彦森表示。
  值得欣喜的是,国内仅有两个金融期货品种的窘境有望被打破。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也于10月29日面向全市场开展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期货仿真交易。实际上,对于我国的涉外企业而言,兑换需求主要集中在欧元和美元这两个币种上,因此推出欧元兑美元期货将可以帮助这些企业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
  李彦森分析,作为一个避险工具,外汇期货在外贸企业控制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买卖标准化的外汇期货合约,企业可以便捷地对外汇进行套保等操作,有效规避外汇波动带来的风险。“对于一个成熟的经济体而言,外汇交易市场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推出外汇期货可以有效地与外汇现货形成互补,更进一步完善我国外汇交易体系,也可以丰富投资者的投资工具,对市场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也有业内专家表示,我国实现由商品输出大国向资本输出大国的转型,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投资规模,需要建立以外汇期货为核心的外汇衍生品市场体系,化解对外投资中的各类风险,同时,也需要循序渐进地推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让更多的企业和投资者大胆地“走出去”,增强对外投资力度,化解产能过剩,助推中国经济战略转型。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跌20基点
· 汇丰:瑞央行将维持瑞郎汇率
· 美元汇率变化对企业财富积累影响巨大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涨33基点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跌21基点
 
频道精选:
· 【思想】央行降息核心是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2013-06-14
· 【读书】音乐停止我们仍在舞蹈 2014-11-19
· 【财智】沪港通主题呼之欲出 基金慎对短期走势 2014-11-21
· 【深度】国产碳纤维充塞“大路货” 2014-11-24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