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阎良城区向东南走10多公里,便到了阎良武屯镇,即秦之古都栎阳遗址所在地。这里是历史上商鞅变法地,也是今日阎良人的精神圣地。
记者来到这里看到,栎阳遗址所在在地的地表上已无遗迹可寻,入目的是一块块整齐的农田。考古专家告诉记者,栎阳城的遗物都在地表以下1.5米至2米。建国以来,考古人员曾三次到这里勘探、挖掘,基本了解了城址的分布范围,包括现在阎良的关庄、新义、东西党家、南丁、华刘、汤家等7个自然村落,东西宽1801米,南北长2232米。在这遗址范围内,考古人员挖掘出一般居址和手工作坊遗址15处,及一部分陶、石、铜、铁器。其中,以陶器数量和种类最多,分为砖、瓦、水管、容器和器具5种,发现有陶文戳印的陶器4件,有2件陶罐陶文戳印于外壁近底部,陶文清楚地写明为“栎市”,这有力说明了这里正是秦之古都栎阳遗址所在地。
让考古人员和历史专家特别兴奋的是,考古还很好地发掘出了栎阳城的南门遗址。其门道一个,长13米,宽5.5米。门址西边有一南北13米、东西4米、残高0.35米的夯土墩,其南端西侧连南城墙。据史载,公元前359年,商鞅在变法前曾在栎阳市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徙木赏金以取信于民。栎阳城的南门遗址,见证了中国历史上一场伟大改革的开端。
商鞅虽是卫人,但由于在栎阳变法,今之阎良人都把商鞅视为自己的“乡党”。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改革家,阎良人在武屯镇栎阳遗址上为其树立雕像,并把商鞅的改革精神作为自己的发展动力。
让阎良人最津津乐道的商鞅改革精神,是他改革的坚定性。商鞅变法鼓励耕织、奖励军功,触及了奴隶主阶段的利益,引起贵族的强烈反抗。新法施行一年便遇到阻力,“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不便者多以千数”。当时太子也犯了法,商鞅深知“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旧传统,严惩了太子的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从此再没有人敢公开反对新法。商鞅改革的坚定性,使得法令得以顺利实施,秦国从此大治,致使“天子致伯,诸侯毕贺”。
目前,国内各项改革也步入了深水区,没有商鞅变法坚定的改革精神,改革要取得彻底成功也是非常困难的。现在,一些阎良的有识之士已准备把栎阳古城打造成中国改革的精神圣地。史载,商鞅变法推行10年,“秦民大悦,路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阎良人也希望,现今之中国能通过彻底的改革,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成为世界一流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