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中有打眼才有成长
2014-10-22    作者:金鉴    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
【字号

    如今喜欢收藏的,即使是当今玩出高水平的,有哪一位没交过“学费”,又有哪一位没买过赝品?只讲“过五关斩六将”不讲“走麦城”,是不客观的。我觉得收藏方面的刊物应该多刊登一些“走麦城”的文章,让同行或后来者多多汲取教训,此等“学费”交得越少越好,但交“学费”在所难免。 要是没摸着门,即便跟卖家是半熟脸,卖你个假的坑你也会没商量。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就不止一次上过当。
  我对彩陶收藏情有独钟,彩陶无论是千姿百态的形制或是五彩斑斓的色彩,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人类由迁徙到定居的一次飞跃,是最具审美艺术的创造,是东方艺术之源头。有人赞颂彩陶,称它是“火的结晶,热的凝聚,熟食的完善,原始诗性智慧的永久定格”。
  记得第一次购买彩陶时,头脑中根本没有一根弦,认为摊上的彩陶都是真的,因此只选择自己喜爱的器型。看过了几个摊位之后,便选定了一只半山类型的小口长颈壶与一只不带任何色彩的鵂(鵂,俗称猫头鹰)。接着便是轮番砍价,摊主见来个“雏儿”,自然不会轻易放过,不坑你也会让你掉层皮,谁让你喜欢。价格居高不下,舌战了两个时辰,总算相互让价,才把自己喜欢的“宝贝”搬回了家。当时虽然没有“捡漏”的感觉,但心中也有说不出的满足感。到家反复把玩观赏,请朋友鉴赏,但问题随之而来:小口长颈壶的壶口一般应该一边有一个小耳,而此壶仅有一耳,破绽就出自小耳之上。当然,彩陶埋在地下数千年即便不出土,在地壳中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缺个头、掉个角、有个冲儿是常事。此壶给人一种假象,让人认为出土时碰掉了一耳,然而碰掉后的茬口竟无任何伤痕,就是说耳朵是后黏上去的,这让人生疑,难道原始社会有黏合剂?我认为原始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惟一的办法就是在制胎时将耳从颈口揪出小耳来;而鵂(猫头鹰)也在细心观察下现出了原形:鵂这种器物是用来煮水或食物的,三只腿中是空的,适于装水或食物在火上煮。吃熟食是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的一个标志,鵂腿内侧有裂痕,水和食物就会从裂痕处流出来,因此,此鵂可以肯定不是真的古陶。而且,为了掩饰还刷上了泥浆,纰漏则被遮挡,一般人看不出破绽。小口长颈壶壶底也有“包浆”,制作极巧,让你确认无疑是真品。好在当时讲好,经鉴定如果是假的回来管换,不过这次去换的条件是两件换一件,还要贴钱。两个换一个也好,贴钱也罢,关键是要一个真品,摆了半天是个赝品,这不是贻笑大方吗?
  换的过程中我相中了一个双耳小罐,除罐口有小冲儿外,器型还算完整,经过长时间的“砍价拉锯战”,终于换成了一件,未加钱。但随即又相中了另一摊位的小口长颈壶,器型正是我喜欢的那种。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比例和谐的器型、美丽的图案令我爱不释手,摊主开了一个他认为最低的价,我当然不能接受,反复敲价仍不松动,但我实在是被此器型迷住了,犯了买东西时的大忌,让人看出你势在必得。当他得知我身上带的钱数时,又突然180°大转弯,按身上的那个数成交了,此时,其实应该怀疑此货的真实性。然而“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只能打包拿走。地摊买货,有许多不方便,因为包好的东西不宜打开,倘若两个彩陶当时一对比,也许不会出现又购赝品的错误。
  回到家中,壶、罐放在一起,真假立现,小罐古朴典雅,色彩经过岁月的流逝,已浸透到陶质中,画法粗犷稚拙,充满随意性,纯朴自然,没有任何做作的感觉。细看彩绘极似一个鱼篓,纵横交错的笔划之间有些似蝌蚪的符号,与蝌蚪十分相像,不知现代人怎样破译在数千年前原始人绘此罐的真正意图。罐底的边缘上有螳螂似的草虫,卖主曾特别强调,不知绘此有何意义,或信手绘出作为标记,也不得知。罐口有冲儿,掉茬古朴,一耳边有修饰的痕迹(掉茬后黏),一般补之,留有油迹。口内有彩绘线条,罐的最大直径处有未洗掉的包浆,一部分包浆将彩绘盖住,再则器面有小探坑,因此有探坑的彩陶多为实物。综合几个方面来看,此罐为真无疑(当然做碳十四鉴定最有把握)。而小口长颈壶相比之下则显示出它的“光洁”与“豪华”,绘画精美,现代气息浓郁,而它的底部也有包浆,不过是掩人耳目罢了,再听声音,罐声沉闷,壶声轻脆。
  在收藏领域中“打眼”、“交学费”再所难免,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不要性情急躁、急于求成、志在必得、贪图“捡漏”。要把损失降到最低点,多读书、多交流、多观察、多上手,是搞收藏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   (作者系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老舍研究会会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日本铁壶工艺与收藏
· 骨灰级玩家收藏5700款游戏
· 7人谎称加价回收藏品 诈骗1200万
· 马云李连杰玩普洱茶:秋月禅心收藏价值不明显
· 让艺术品从收藏投资走向消费
 
频道精选:
· 【思想】要适应经济增速“7”字头新常态 2013-06-14
· 【读书】移动时代应如何调整自己 2014-10-22
· 【财智】红周一藏三隐忧 A股迎经济数据密集发布期 2014-10-21
· 【深度】招商考核指标年年上涨 外资数据只得掺假 2014-10-22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