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倒逼转型升级 制度拷问独董不“独”
2014-08-01    作者:张健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漏屋偏逢连阴雨 环保趋严产业难

  一些传统产业上市公司不仅面临产能过剩,还将面临环保风暴大考。据报道,知名企业鞍钢出现的环保问题并非个案。中石化集团公司、国电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新疆中泰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神华宁煤集团煤炭化学工业分公司、中国石油宁夏石化公司、昆明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因旗下热电厂、化工厂的烟气脱硫设施存在突出问题而被环保部挂牌督办处理,并追缴二氧化硫排污费。
  祸不单行,福不双至,看看这些环保出了“大事”、面临处罚的上市公司,往往又与经营业绩不善甚至亏损密切相关。今年以来因环保问题而被监管部门处罚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共有8家上市公司因环保问题被当地环保部门处分。环保问题严重,与产业高能耗、高污染有直接关系,这更反映了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迫切性。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比如,身处“传统行业”的这些企业,亟需设备改造、工艺升级,但是在近期调整中业绩下降,甚至出现亏损,改造升级的大笔投入从何而来?由此看来,选择投资领域,除了关心其“上下游”问题,还要关心在环保上是否触了红线。 

  制度缺陷形成吃人嘴软 独立董事管理有待完善

  据统计,在最近三年数万次董事会票决中,独董共投出反对票47次。有专家认为,在公司决策一团和气之中,“反对票”是独董凸显独立性及话语权的标签。拍案而起者并非没有,如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在其十余年的独董任职经历中,曾两度因质疑大股东的不规范行为而愤然辞职。但从现实环境来看,不愿同流合污的人有很多,但疾恶如仇愿意死磕的人少;用脚投票的人有很多,愿意用手投票且投出反对票的人少。而从制度上看,独董一般由上市公司的董事长与高管来提名,本身就缺乏中立的根基。而在日常管理中,其责权利并不匹配,对公司日常经营的知情权都得不到保证,更不要谈管理权了。
  既然是独立董事,一要独立,二要“懂事”,关键时刻敢对上市公司的决策发表独立见解,必要时敢于投反对票。设置之初,独立董事是要对董事会形成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决策的公正性,保证中小投资者的权益。至少到目前看,国内独立董事没有在这方面发挥太大作用,由此被广泛诟病为花瓶董事、摆设董事。有专家提出独董制度改革可从四方面入手,包括改进提名制度,保障独董的独立性;明确履职边界,合理确定独董责权;提高薪酬水平,完善独董奖惩机制;成立自律协会,构建独董人才库等。其实最重要的恐怕是薪酬问题,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上市公司出了钱,独董如何独立?能不能设立一笔基金,这钱尽管由上市公司出,但不由上市公司直接发给,而是由有影响的协会或其他机构统一发放?

  高管偏爱高学历 英雄出处也需问?

  上市公司高管喜欢高学历,时至今日,伪造学历暗流仍然涌动,甚至实际控制人也涉嫌造假。圈内人士坦言,伪造学历一“本”在手,能提升含金量,又无人监管、很难监管,甚至被扒皮了也能上市。以2011年7月登陆创业板的东宝生物为例,其董事长、董事以及另一位董事,均为北京大学高层经理工商管理高级研修班结业,副董事长、副总经理等多人都毕业于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学历如此“一致”,难免让人生疑。
  国人对学历的偏爱,世界罕见;不仅政界,“英雄不问出处”的商界也是如此。高新技术企业因为有国家对就业人员学历比例的明确要求,追求高学历似乎还有情可原,但是一些一般性企业,何必那么看重学历?不图黎明谁早起?原来,光鲜的学历除了能为公司谋取经济利益、个人增光添彩外,客观上也能成为上市“敲门砖”。其实,最有技术含量的互联网企业,由于有比尔·盖茨这样的本科生退学的先例在前,负责人的学历低点反而无人怀疑,但其他行业似乎还是看学历说话。国内企业家除了随波逐流,恐怕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君不见,李嘉诚小学没毕业,一直是华人首富,我们从没有听说李先生去补个什么学历。

  业绩暴增不再靠挖潜 资本重组外加卖资产

  据报道,上半年仅净利润增长超过10倍的企业就有18家。这些净利润骤然暴增的企业,除了正常的经营发展,有三大法宝实现业绩暴增,其一,是借重组脱胎换骨。在上述榜单中,排名第5的游族网络上半年业绩暴增39倍,主要原因是重组。其二,催账款增厚利润。在上述榜单中,排名第14位的华仪电气,2014年中报净利润预增15倍。主要是由于今年公司应收账款回款情况较好。其三,卖资产扭亏为盈。如天茂集团2014年中报净利润预增近11倍。天茂集团表示,该公司实现扭亏的原因在于,今年2月份,公司以9.25元/股的价格出售了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4771.59万股股权,实现投资收益约3亿元。
  进入资本市场后,盈利模式确实与以往大不相同。以前,业绩增长靠扩大产能、推出新产品、降低消耗、降低成本等等,多在企业自身下功夫,多在挖潜能、降成本方面下功夫。
  上述三个法宝几乎和传统的盈利模式都不沾边,几乎都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从外部推动业绩增长,利用资本杠杆大大改变经营状况。重组效果短期看,正面的多,但长期是否如此,还需观察;催账属于市场经济本来应有之举,体现在业绩暴增只不过选择了好时机;而卖资产争议较多,有些甚至被指责为“仔卖爷田不心痛”的败家之举。其实,卖资产也要客观地看,不论是为短期扭亏,还是出于产业调整的目标,只要是在市场上公平交易,出售资产并无不当。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环保最后一道关卡失守
· 世纪游轮绿色环保游轮获政策推动
· 投资高烧不退环保风险高企 煤化工政策闸门再度收紧
· 环保部门的贪腐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 环保军工分级基金7月份额激增
 
频道精选:
· 【思想】户改是提升公平与治理的内在需求 2013-06-14
· 【读书】三星如何迎接“去三星化”的挑战? 2014-07-31
· 【财智】新丽传媒IPO欲解资金饥渴 2014-08-01
· 【深度】全球食品供应链监管难在何处 2014-08-01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