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金融大地震需刮骨疗毒
政商人士纷纷落马 国资急需刮骨疗毒
2014-07-30    作者:胡文静    来源:21世纪网
分享到:
【字号

    少不入川。
  现年60岁的成都银行原董事长毛志刚已被提起公诉,从临危受命到受贿案发,毛志刚的媒体形象一落千丈,成都银行IPO也因此前途未卜。实际上,从2012年9月成都工投集团原董事长戴晓明被查至毛志刚被免职,期间多家四川企业领军人物落马。
  成都投控、郎酒、成都工投、成都建工、成都高投、兴蓉集团,这些资本川军成员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关系网。历经变故后,它们的发展前景又将如何?

  成都银行:中旭系的金融落子

  2007年,四川富商吴兵实际控制的中旭阳光参与认购成都市商业银行(成都银行旧称)股份,涉足金融领域。在能源领域游刃有余的中旭系并未激进行事,仅认购7000万股,若按照每股3元的增发价格,则耗资2.1亿元。
  从公开资料来看,人脉广阔的吴兵曾活跃于水电、石油、地产、公路、文娱领域,但参股成都银行似乎是中旭系唯一一次涉足金融的举措。成都银行究竟有何魔力?
  作为四川省第一家城市商业银行,1996年成都银行由44家城市信用社组建而成。然而经营到2004年,成都银行资产质量恶化,毛志刚临危受命,从成都工投调整到成都银行工作。
  入主后紧接着的工作就是处置不良资产,同年12月,成都市政府安排受让了6.4亿股成都银行股份,并以现金方式收购了10亿元的不良资产;2007年,成都银行引进境内外投资者,募集资金60亿元,缓解了经营困境,相关重要指标转好。
  作为时任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经营城市的钱袋子,成都银行也受到了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随着成都银行的迅速扩张,据披露的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成都银行总资产达2612.77亿元,位居西部城商行首位。
  而吴兵及其中旭系投入的7000万股价值也水涨船高,有报道认为,该笔股份后来又由成都市属国有企业以高溢价方式收购,中旭系已在该项投资中赚得盆满钵满。退一步说,即使吴兵并未出清股份,2011年就通过IPO相关议案的成都银行也算是一个良好的持股标的。
  然而随着李春城落马,毛志刚案发,其受贿详情也一并披露。据查,毛志刚在担任成都工投董事长、成都银行董事长期间,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取得贷款、处理不良资产、承建计算机及装修业务等提供帮助,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和622.33万股成都银行股份。
  经历高层变动的成都银行,在IPO路上也悬念不断。
  招股说明书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成都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7.9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72%,较之2011、2012年双双升高。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也需要成都银行多加留心。

  成都投控:蓉城金融大管家

  毛志刚落网后,成都银行第一大股东——成都投控集团原董事长吴忠耘也随即被查。2013年12月25日,成都市纪委宣布,吴忠耘“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资料显示,成都投控集团是在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提升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的背景下,于2008年10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的成都市市属大型国有企业,业务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融资租赁、典当、产业基金、创业投资等多个领域,而吴忠耘是成都市政府任命的第一任董事长。
  目前,成都投控旗下拥有9家全资子公司,5家控股子公司,14家参股公司和2家合伙企业,包括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锦泰保险、万和证券、西南联交所、四川金交所等。截至2013年末,成都投控集团总资产为224.15亿元。
  其中成都农商银行是在原成都市农村信用社基础上改制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于2010年1月15日挂牌开业。2011年注册资本达到100亿元,位居全国农商银行首位。截至2011年末,资产总额为1876.98亿元,不良贷款率0.65%,资本充足率18.09%。
  锦泰保险是第一家总部设在四川成都的全国性股份制财产保险公司,据保监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1-5月录得保费3.74亿元,位列中资财险公司第33位,排名靠后。而产险近两年综合成本率高企,不少财险企业都逼近100%,部分产险公司都是赔本赚吆喝。
  万和证券则是由原深圳市深财证券业务部、成都财盛证券公司和海口财政证券公司三家财政国债中介机构重组设立而成。
  根据证券业协会发布的2013年度证券公司会员经营业绩排名情况,万和证券总体来说排名靠后,总资产位列105位,营业收入为7688万元,排行110位,录得净利润90万元。随着券商行业内部的并购成风,巨无霸型券商让市场竞争加剧,中小券商的突围之道恐怕在于业务创新和互联网金融。
  而作为成都市管理经营性资产、投资地方金融产业和利用创新金融产品融资的大型国企,成都投控集团在其官网上表示,将紧紧抓住市场化取向这个牛鼻子,量入为出,有保有压。力争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更多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提升西部金融国际影响力,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撑。

  工、建、高、兴:国字号川军

  工投集团原董事长戴晓明被查、建工集团原董事长张俊被查、兴蓉集团原董事谭建明、王文全被查、高投集团原董事长平兴被查,四家国字号资本川军的高级管理人员相继落马,留给企业的除了人事震动,更多的是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戴晓明出事最早,并引发了四川政商界的大地震,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不久后落马。
  据成都市人民检察院网站消息,戴晓明一案于近日宣判,判决书认定戴晓明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承揽工程、征地、办理土地证和企业贷款担保、取得委托贷款以及投资入股等方面谋取利益,索取和非法收受他人财物,判处被告人戴晓明犯受贿罪、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权罪,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戴晓明所在的工投集团,是成都市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投融资平台。在成都建设“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总体定位下,发展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融资、工业园区建设、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成为工投集团三大核心主业。
  截止2013年底,集团总资产420.5亿元,净资产136.6亿元。2013年,集团公司全年为重大工业项目提供融资支持37亿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等资金支持426亿元,实现工业投资41亿元,实现利润总额7亿元。
  张俊所属的建工集团,是集工程总承包、建筑安装施工、房地产开发、市政路桥、建材生产销售和物流、科研设计、装饰装修、文化旅游酒店等为一体的、中西部地区建筑业最具竞争实力的特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之一,所属全资、控股和参股企业达到67家,2013年完成企业总产值353.8亿元。
  而作为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授权从事国有资产的运营与管理的高投集团,总资产规模330.8亿元,下设二十多家企业,形成建设开发、金融服务、产业投资、资产运营四大业务板块。
  控股一家上市公司的兴蓉集团,是中国大型水务、环保投资集团,主要从事自来水供应、污水处理和环保产业的投融资、建设及运营管理。集团总资产231.8亿元,净资产102.7亿元。
  对于这些国字号川军来说,有问题的高管离开,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神秘的郎酒:流失的国资

  郎酒集团,作为中国前5大白酒生产企业中唯一的私有企业,其董事长汪俊林此前行事低调,他为媒体所发掘起源于2002年,旗下宝光药业集团以4.9亿元的价格整体接下了郎酒集团。
  汪俊林的发家史也逐渐为人所知,1992年就任泸州制药厂厂长,由200万发展成为数亿资产的四川宝光药业集团。随后转入资本市场,曾率宝光集团入主上市公司成都华联,将其更名为宝光药业。
  2002年,古蔺县对郎酒集团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彼时郎酒净资产超过6亿元,汪俊林个人要支付4.9亿元的收购款。“虽然此前有医药产业的积累,但是没有这么多现金。地方政府同意可以分期付款,用赚的钱来付这笔钱,不过,政府保留‘郎酒’品牌的所有权。”汪俊林曾在媒体访谈中透露。
  就这样,与白酒毫不相干的宝光药业入主了郎酒,然而这一场蛇吞象的好戏还没有演完。汪俊林改变营销策略,重金投向央视广告及春晚冠名,让郎酒的销售收入不断走高,即使不少古蔺县人士对于当初汪俊林空手套白狼的行为不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汪俊林的带领下,郎酒知名度却越来越高。
  直到2012年底,传汪俊林被相关部门问话,随后失联。人们才发现,“郎”、“红花郎”商标已经为汪俊林间接控制。根据此前产权改革的协议,这些商标资产由古蔺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代县政府持有,许可给四川省古蔺郎酒厂有限公司在酒等商品上独占使用。
  然而2010年,古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将商标转让给了古蔺县久盛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这是一家注册资金仅有50万元的公司。而久盛投资以前是古蔺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独资子公司,2010年末改制成为泸州宝光集团控股73.8%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宝光集团是汪俊林控股的企业,这也就意味着商标资产最终为汪俊林所控制。
  虽然郎酒为外人所熟知并引发讨论,但汪俊林的第一大产业却是房地产,据报道,汪俊林及兄弟汪俊刚早年就依托宝光集团介入房地产开发,吞并郎酒之后,在地产方面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成都拥有4000亩土地项目,在泸州拥有300亩土地。
  而随着白酒行业黄金十年的结束,郎酒也与其他酒企一样面临困境,近两年从裁员到减薪,从年份酒丑闻到与1919的恩怨,郎酒如何复兴,是汪俊林留给管理者的难题。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银监会批复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
· 货基持续疲软 国金通用再度发力互联网金融
· 银监会批准国开行住宅金融事业部开业
· 货基持续疲软 国金通用再度发力互联网金融
· 艺术品金融创新该缓行
 
频道精选:
· 【思想】正本清源地强化反垄断调查 2013-06-14
· 【读书】完美的、理想的企业永远在远方 2014-07-30
· 【财智】基金业遭遇“小时代”之痛 2014-07-25
· 【深度】商超巧立名目乱收费被指“雁过拔毛” 2014-07-29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证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