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从巴西世界杯上载誉而归的德国本周可能再度成为关注焦点,不过这次不会有球迷庆祝活动,而是针对这一欧洲经济增长引擎体质的担忧。
地缘政治风险仍是市场一大主线
地缘政治风险正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升级和蔓延。马航一架客机在乌俄边境坠毁,以及以色列对加沙发动地面攻势后,投资者看到形势蒙上阴云。这压低股市和其他风险资产,但并未影响经济预估。
另一方面,市场似乎也已暂时忘却了葡萄牙银行业危机,汇市虽有涨跌,但仍是波澜不惊的偶有起伏,而圣灵集团可能出现债务违约的风险就像欧盟银行系统头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然而投资者迄今为止相对无视俄乌局势发展。美国和欧洲对俄实施了更为严厉的制裁,并有效地关闭了中长期对俄银行美元融资,能源企业和军工企业也都将被资金断流。
欧盟在“黑名单”里又新增了一些俄罗斯企业,并停止对俄的借贷活动,然而欧洲彻底与俄罗斯决裂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很多欧盟国家都需要俄罗斯为其提供能源,依靠俄罗斯的天然气出口。
所以虽然西方大国施压希望加大旨在力度,但欧盟必须采取政治手腕让其避免招致内部成员不稳。这可能也正是欧元进入跌势的原因——欧元区成员国之间很难就各类问题达成一致,欧盟很难就单一问题达成共识,这让货币同盟的作用无法彰显。
德国PMI数据会否持续黯淡?
荷兰国际集团(ING)经济分析师Carsten
Brzeski表示,“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经济形势不明朗和俄乌局势持续的恶劣影响,但这些重大事件目前对经济成长的影响有限。”
本周美国数据面清淡,分析师正在寻找欧洲经济复苏的更多迹象,不过德国经济成长可能停滞,这让欧洲央行采取行动的压力加大。
德国周四出炉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和周五公布的Ifo企业景气判断指数,应会显示该国第二季度出现的放缓情况是否会延续至三季度。
德国工业生产萎靡,而且国内外订单疲弱,都意味着三季度经济成长不佳。今年1酒店德国经济扩张0.8%,为三年来最快成长步伐。
周二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7月德国分析师和投资者信心连续第7个月下滑,至2012年12月以来最低位,显示德国经济第三季开局不利。
预计本月德国制造业和服务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将持稳,Ifo企业景气指数可能连降第三月,不过降幅抑或甚微。6月该指数降幅超过预期。
瑞银首席欧洲分析师Reinhard
Cluse表示:“最新数据普遍疲软,的确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但我们认为德国经济仍非常稳健,我们觉得这只是暂时现象,并非显示经济明显减速的初步迹象。”
美国复苏势头能否继续维持?
在大西洋彼岸的美国,6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月率升幅或将回落至0.3%,5月时为0.4%。
美国5月通胀率为逾一年来最高,也许让担心通胀过低的美联储官员略感宽心。
不过美联储(FED)主席耶伦(Janet
Louise
Yellen)上周对参议院称,通胀上升的初步迹象,不足以让美联储提前升息计划。外界现预期美联储将在2015年中期升息。
虽然经济活动和就业方面的数据普遍正面,但楼市信号却喜忧参半,该市场自2013年底由于抵押贷款利率上升而陷入停滞后,一直步履维艰。
6月新屋开工降至9个月低点,但建筑许可表现领先于开工,暗示建筑活动在未来几个月将会加速。5月房价数据将于周二公布,4月数据显示房价同比涨幅下滑,为过去9个月来第8次。
英国央行内部存在观点分歧?
英国央行周三公布的7月会议记录将受到密切关注,外界将从中寻找在英国经济迅速复苏之际,决策层对继续维持利率在纪录低点是否感到不安的迹象。
英国央行会议记录或将显示委员一致决定维持利率在0.5%不变。英国二季度GDP初值可能显示经济稳健成长,促使英国央行加息的可能性提高。英国央行上月对一些金融市场价格表示惊讶,称这些价格暗示今年加息的可能性相对较低。
很多分析师预计,英国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MPC)部分委员可能改变立场,投票赞成加息,尤其如果能证明6月通胀跳升不是暂时现象的话。
英国6月通胀率飙升至5个月高位1.9%,房价增速达1年来最快,促使投资者加强对2014年底前升息的预期。而普遍预期为在11月进行首次升息。
英国周五还将发布国内生产总值(GDP),市场预计数据将显示英国经济规模终于在2季度恢复到危机前水平,这比美国及其他欧洲大国要晚许多。媒体调查显示,英国2季度GDP增长率料持平于第一季的0.8%,不过一些分析师曾表示,经济成长可能达不到这一水平,因近几周的一些数据疲于预期。
中国PMI&新西兰联储会议
中国的第一轮月度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数据将于周四公布,应可从中看出中国经济是否在政府刺激增长举措的帮助下持稳。
汇丰中国6月制造业PMI初值显示,制造业活动6个月来首次扩张。
而在7月数据即将公布的一周前,数据显示中国三季度经济成长速度略快于预期,同时6月新屋价格连续第二个月下跌,令人臆测国家将进一步出台刺激政策。
在央行实际行动方面,市场对新西兰联储最寄期望。新西兰联储在3月自2010年以来首次加息,周四或再加息0.25个百分点,尽管由于通胀率下跌,加息决定可能只是以微弱多数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