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管层多步骤微刺激下,今年年中揽储的硝烟似乎比以往略淡。在各家银行刚刚经历了年中考核的紧张情绪后,饱受争议的存贷比终于迈出了松动的第一步。
6月30日,银监会发布《关于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比计算口径的通知》,在不改变存贷比算法的同时,对存贷比分子、分母的范围进行了调整。其中,分子扣除6项,分母增加2项。新的存贷比计算口径7月1日正式实施。
“目前有多家银行的存贷比接近75%上线,但是就是如此高的存贷比,也都是‘做'出来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买存款、发理财产品,如此费尽周折,就是为了季末、月末考核。”
一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主管零售业务的副行长在谈到居民抵押贷款时透露,今年此类贷款不尽如人意,原因就是居民抵押贷款不能带来存款,所以分行没有积极性。
过半数上市银行存贷比超70%
同花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10家上市银行存贷比超过70%,其中招行已经超过了75%的红线。
民生证券报告称,从存贷比放松的节约程度来看,中小行是主要受益者。以上市银行为样本测算,城商行平均下降2.3pc,股份制银行下降较多的是兴业(2.1pc)、民生(1.9pc)、浦发
(1.8pc)、中信(1.7pc)。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存贷比为65.9%,较年初下降0.18个百分点,与75%的上限尚有距离。
“即便是这样的数字也是‘做’出来的。”一位银行业内人士称。
当然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
“比如目前的结构性存款,实际上是保本理财,按存款计数,实质就是高息揽储,只是以理财的名义突破了存款上限的管理,不过是官方认可的。”上述人士称。“银行高息揽存不是因为银行缺钱,而是缺一种叫存款的东西。”
结构性存款也可称为收益增值产品,是运用利率、汇率产品与传统的存款业务相结合的一种创新存款。
该产品适合于对收益要求较高,对外汇汇率及利率走势有一定认识,并有能力承担一定风险的客户。
记者登录兴业银行官网了解到,“智盈宝”保本浮动收益封闭式人民币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2014年第1期B款)于2014年3月18日至2014年3月20日在全行部分辖区内发售。本期理财产品已于2014年3月21日成立并起息,产品到期日为2014年7月3日,兑付日为2014年7月7日。
根据协议约定,本产品挂钩标的为“伦敦黄金市场之黄金定盘价格”,其期初价格(起息日当日的定盘价格)为1336美元/盎司,若挂钩标的期末价格小于等于上述期初价格,则客户可获得超额收益2.3%(年化收益率)。
实际上,除兴业银行外,多家银行已经推出结构性存款产品。据媒体报道,招商银行在武汉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利率在上浮1.1倍之后,还能再上浮约1个百分点。“基础利率上浮1.1倍之后,3个月再加1.14%,6个月再加1.12%。”针对银行的高端客户,产品的起点为100万元。”
此前,有消息称,工行潍坊分行也在年初成功发售该行第一款法人结构性存款理财产品,金额为370万元。
以一家股份制银行为例,去年年报显示,该行以公允价值计量的吸收存款合计1262.74亿,吸收存款合计16052.78亿,以此计算,占比为7.87%。
冲时点开始转为常规化
在此次存贷比新规出台之前,存贷比监管考核办法在不断的完善中。如将“三农”专项金融债、小微企业专项金融债、支农再贷款等对应贷款从存贷比分子中扣除,并从2011年开始推行月度日均存贷比指标等。
“现在的季末月末揽储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明显,尤其是今年年中。很多在月初冲量的资金,从一家银行释放后,立刻会进入另一家银行转为常规性存款。”一位资金掮客对记者表示。
另一位掮客称,今年年中,各地区冲量资金的价格差别很大,北京地区今年每天还不到0.25%,即使是比较高的地区,也很难超过0.45%。”
在记者的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中小银行开始由集中冲点转至常年“买”存款,如果是大额存款会有返现和礼品等活动。
理财方面也表现得波澜不惊,据银率网数据库统计,6月份各商业银行共发行人民币银行理财产品4476款,环比增加1.45%。但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1%,较上月还微降0.01个百分点。
存贷比新规:每前进一步都有意义
“此次调整币种口径对降低存贷比有一定效果。目前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分别占本外币存款、本外币贷款的比例为3%和6%。根据央行《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测算,目前金融机构外币存贷比高达150%。因此,若改为人民币口径进行考核,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存贷比。粗略测算,会降低整体存贷比约2.5个百分点。外汇存贷比越高的银行,受益越大。”交行研究报告称。
“但总体上看,由于这些分子、分母调整项的规模不大,静态效果可能并不十分显著,但有一定的定向激励作用。”
银监会称,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经营模式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存贷比监管也出现了覆盖面不够,风险敏感性不足,未充分考虑银行各类资金来源和运用在期限和稳定性方面的差异,难以全面反映银行流动性风险等问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没有完全废除存贷比,但是改革只要在方向上是正确的,每一步都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