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上升的银行不良贷款,似乎出现了蔓延势头,地方法人银行则首当其冲。
江苏银监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该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28%,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达到1.7%。而在山东,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1.42%,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更是达到2.2%。
一季度末,浙江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余额1296亿元,比年初增加96.7亿元;不良贷款率1.91%,比年初提高0.08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市公布了一季度银行数据。《第一财经日报》梳理发现,除广东没有披露具体数据外,江苏、山东、浙江三个经济大省,仍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地,一季度三省新增不良贷款超过225亿元,占同期全国新增不良贷款四成以上。
与此同时,不良贷款已经出现了扩散迹象。除河北等少数省份外,多数地区不良贷款出现不同程度上升,部分地区一季度新增不良贷款已超过去年全年的一半。
地方银行不良率居高不下
江苏银监局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该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864.44亿元,较年初增加57.31亿元。其中,除了城商行不良贷款规模降低了4000万元之外,其他类型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率均全部上升,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占比最多。数据显示,3月末,江苏省辖内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30.22亿元,不良率1.29%,分别比去年底上升约27亿元、0.3个百分点。而不良率最高的则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今年一季度,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194.06亿元,不良率则为2.16%,接近该地区平均水平的2倍。
不过,在这些不良贷款中,当地法人银行也“贡献”了相当部分。数据显示,一季度当地法人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63.14亿元,占江苏全省的30%以上;不良率为1.7%,比去年底上升0.02个百分点,远高于同期行业平均水平。
按照江苏银监局定义,法人银行业机构包括城商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外资法人银行和分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则包含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
无独有偶,在另一个经济大省山东,同样存在类似情况。截至2014年3月末,山东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718.57亿元,比年初增加71.71亿元,增幅11.09%;不良贷款率1.42%,比年初上升0.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分别比年初增加46.32亿元和13.20亿元,不良贷款率分别比年初上升0.12个百分点和0.02个百分点。
同期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末,山东银监局辖区中小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244.24亿元,比年初增加17.33亿元;不良贷款率2.2%,比年初提高0.06个百分点。
“地方法人银行都是中小银行,主体是城商行和农信社系统,而其中又以农信社为主,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机构不良率一直要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某股份制银行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此类银行客户以中小企业为主,一般贷款定价也较高,但高收益也意味着高风险,也容易导致不良率较高。此外,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也与当地经济结构有一定关系。
浙苏鲁粤新增不良“领先”
银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末,全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达到6461亿元,不良率1.04%,比去年底增加541亿元、0.04个百分点。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13个省市公开了一季度银行业数据。从各省银监局公布的情况来看,广东、浙江是一季度不良率上升最快的地区,均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
而在已公布数据的省份中,浙江不良率高居第一,为1.91%。一季度,该省不良贷款新增96.7亿元,位列第一。山东、江苏则分别新增71.71亿元、57.31亿元。广东未披露不良余额数据。
今年一季度,广东、江苏、浙江三省银行业资产规模均已突破10万亿元,山东也达到8.48万亿元。
一家券商研究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分析,包括浙江在内,上述地区新增不良贷款主要来自外贸、船舶制造、钢贸等行业;光伏情况稍好,今年一季度虽然略有好转,但并未出现根本转变。
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此前也曾表示,密切关注钢铁、有色金属、船舶制造等产能过剩行业的资产质量变化;加强与地方政府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调,妥善处置风险苗头,积极防范个别企业风险事件形成连锁反应。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四个省份中,广东地区银行资产质量一直较为稳定,不良贷款直到去年底还在一路下降。2011年末至2013年末,该省银行业不良率分别为1.64%、1.34%、1.21%。
此外,天津虽然去年就已出现不良贷款上升势头,但全年只新增了37.53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单季就增加了19.4亿元,达到去年全年一半以上。而广西今年一季度也新增不良贷款19.78亿元,不良率比年初上升0.0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