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的奇思妙想》记录了49位设计师的速写簿。
见到漫画家慕容引刀的时候,他的电脑桌面上显示的是一张巴塞罗那大教堂的手绘图。电脑桌上放着的是一本《手绘的奇思妙想:49位设计师的创意速写簿》,这段时间他一直在翻它。 办公室里的这本是同事的,他自己的那本在家里。2010年这本书初版的时候他就买了来读,非常喜欢,时不时会拿出来翻一翻。最近在创作西班牙旅行速写系列,慕容引刀一直将这本书摆在手边。他说,倒不是工具书,更像是给他打的一份鸡血,“而且跟我的血型还是合的”! 速写的故事 《手绘的奇思妙想》记录了49位设计师的速写簿,他们的画作、涂鸦或者实验性的作品。这些设计师中有为《纽约客》杂志画插画的,有《时代》杂志的设计总监,还有的为迪士尼动画片画过插画。 慕容引刀被这本书打动,倒不是因为那些画作、涂鸦,而是文字,每一个设计师都讲述了自己速写簿里那些速写的故事,以及他们对绘画的想法。 第一次看这本书时,慕容引刀就被作者的开场白给吸引住了。这篇名为“绘画生活”的序言,作者开头讲了他小时候喜欢绘画,为了买一本他向往已久的漫画书而不断寻找的往事。这样的经历,慕容引刀儿时也有过——或许这是诸多绘画者相似的童年记忆,所以他一下子就被这样的故事打动了。他说小时候喜欢画画,更多是种兴趣,那时候经常有同学围过来,要他画一个坦克啊、变形金刚啊,“这个过程是很有成就感的,尤其是女同学的话就更多”。 书里还有一段话,慕容引刀非常喜欢,觉得完全说出了自己内心的体验:“速写簿是我生活及创作过程的缩影。同时,它也是一座实验室,在其中我能研究大脑工作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并尝试各种艺术创作方式。它也是我的游乐园。” 去年,慕容引刀开始尝试旅行速写这种形式,以漫画记录旅行的所见所闻。《手绘的奇思妙想》带在身边,倒也不是为了学习其中某位设计师的创作手法,或者模仿什么创意,只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慕容引刀把这本书比作了“鸡血”,画久了,他想要一种动力。 除了工作,这本书对慕容引刀的生活也有一点影响。他有一个笔记本,一直记录各种琐碎的、需要记住的事情,比如电话号码之类的,也会在上面画画,但这些都只是随手记、随手画的。最近重读《手绘的奇思妙想》这本书时,他被其中一位设计师巴曲?布莱尔的故事打动了。巴曲?布莱尔以前有随身携带速写簿的习惯,她认为自己的生计与画画密切相关,但这么做的结果是压力和质疑也如影随形。因此,速写簿被她丢弃了一段时间。母亲去世后,她与一位同样随身携带速写簿的朋友交谈,令她又重拾画笔。“我想,绘画也许是一个不错的放松方式,甚至等同于自我治疗。” 看了这个故事,慕容引刀立刻也去买了一个速写簿,认认真真创作起来。每一页都是一幅速写,记录的都是他当天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比如在地铁上听到一个“90后”女生打电话,回到家,他就根据印象把那个女孩画了下来;或者去看了莫奈画展,他自己也画了一幅,还写下看画展的点滴感想。 重读《手绘的奇思妙想》,对慕容引刀来说,也是一种放松方式,一种自我治疗。 与日常生活相对应 慕容引刀创造了“刀刀狗”这个形象,出版过一系列以刀刀狗为主角的绘本。虽然他已经不会再随便给人画一个坦克什么的,也没有到进入画家委员会这样的地步,但是他认为速写簿里的手绘,一眼看上去完成度并不是特别高,只是即兴地、快速地把自己的想法、视觉上的感觉捕捉下来,是一幅绘画作品的边角料,难登大雅之堂。 所以,在此之前,他是有点不认同手绘速写。绘画毕竟是门艺术,在一幅作品完成后,这些速写就应该被扔进垃圾桶。不过,看了《手绘的奇思妙想》这本书,他的想法有所改变。他现在回头想想,当初会买这本书,完全也是一种本能的选择。 他记得,之前参加漫画展的时候,买过香港著名漫画家李志清的一本速写作品。李志清以中国古典的水墨画风格画过金庸的武侠小说,是慕容引刀非常敬佩的一位前辈。在速写本里,李志清以水墨的风格,用毛笔将自己在布达佩斯等地的旅行记录了下来。“我想,我自己也能画啊。”看完后,慕容引刀有了这样的冲动。 他觉得让自己更丰富、更完整来得更重要。“有兴趣就去做!”于是,他开始画旅行速写,从日本开始,慢慢积累。这些速写,都是他在旅行中看到,觉得不错的地方,“肯定不会用一张照片告诉你”,而是用他自己擅长的方式,就像是给他人的明信片,只不过这张明信片从文字到图案,都是他创作的。 他现在觉得,绘画还是需要与日常生活相对应。速写不如完成的绘画作品那么高大上,但它与生活息息相关,你可以将某些触动自己的事情记录下来,或者发泄你的某些小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前不久,遇到几个画漫画的好友。他提议大家一起搞个“手绘上海”的定期聚会。为此,他还在微信里建立了一个群。并定期在一个咖啡馆里相聚。他想今后这个活动或许可以公开,让一些没什么绘画基础的人也加入进来。正如《手绘的奇思妙想》里写到的,这些创作并不完美。但它是一种尝试改进绘画技巧的实验。它是每个画者的游乐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