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避免成为最后风险接棒者
2014-05-16   作者:记者 谭谟晓 李延霞/北京报道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由于投资周期和保险资金期限长、稳定性强的特点相符合,地产、地方基础设施项目正成为险资发力的新方向。与此同时,一些潜在风险隐患也在增多,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甚至道德风险正在积聚。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14日撰文指出,险资要避免成为风险最后接棒者。
  近年来,保监会在确保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不断推进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简政放权,释放了改革红利,取得了积极成效。首先,资产配置结构不断优化,呈现“一降二快三多”局面。“一降”是指债券和银行存款稳中有降;“两快”是指高收益企业债投资和另类投资增长较快,2013年末企业债同比增长26%,股权同比增长87%,不动产同比增长90%,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同比增长109%。“三多”是指配置结构更加多元,长久期资产更多,创新产品更多。其次,产品发行效率显著提升。基础设施投资计划注册制改革前规模为2941亿元,2013年末规模为6393.08亿元,2013年增量为3452.08亿元,一年的发行规模超过过去7年的总和。最后,投资收益率创四年来最好水平。在2013年股市债市双双下跌的形势下,2013年保险资金运用累计收益3658亿元,比2012年增加1573亿元;从投资收益率看,2013年末投资收益率为5.04%,比2012年增加1.69个百分点,创4年来最好水平。
  上述成效表明,保险行业投资收益率向好,由于管制、抑制带来的行业性潜在风险已经初步化解,但个别领域的个别风险正在逐步放大和不断累积。陈文辉指出,区域性地方债务风险逐步增加。当前,在保险机构已备案和注册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中,涉及地方融资平台的有3259.59亿元,占总规模约51.61%,大部分采取了相应的担保措施,风险应该基本可控。
  从局部地区和行业看,个中风险值得关注。其中,一些产业结构单一,过于集中在强周期行业(如煤炭等)的地区;一些融资能力不强,外源融资能力不足的不发达地区;一些负债率较高,债务较多,已经超过本身财政规模的地区;一些支柱产业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大的区域;还有一些通过多个融资平台集中举借巨额债务,借新还旧、平台相互担保等情况比较普遍的地区。这些区域,在宏观经济形势或金融信贷政策出现变化的情况下,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近来,社会上对房地产的未来走势已经出现了不同看法,部分研究机构也提出要关注房地产市场分化及房地产拐点的观点。据相关统计,今年一季度,房地产销售额增速从去年四季度13.7%锐减至-4.7%,房地产价格下行压力较大。2010年开始,保险资金正式开闸投资不动产,稳健的不动产投资颇受险企青睐。今年一季度末,保险机构投资性不动产规模754.87亿元,总体规模不大,但较去年同期384.7亿元的投资规模,增幅达到96.22%,增长速度较快。
  目前,险企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增加投资性房地产额度,一是通过将部分自用性房地产转化,二是通过大量购置写字楼和股权投资地产公司的方式,增加对投资性房地产的投资。陈文辉表示,在不动产价格上升通道中,有些保险公司通过不动产再评估的形式,增加了盈利和偿付能力水平。如果不动产价格下跌,则情形正好相反,其中的顺周期风险需要高度关注。此外,鉴于不动产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撑性作用,不仅要关注不动产市场本身价格的变化,而且要关注不动产市场分化所带来的对经济发展和相关金融产品风险的恶性循环,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甚至还可能带来的利率风险等。
  随着金融市场中各个领域的风险点增多,风险引爆点发生引爆的可能性也在增加,保险资金如何避免成为风险最后接棒者也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未来一段时间,监管部门将把监管工作由开放渠道转变为风险监管。在前端,改变通过审批、核准等事前管制手段来防范风险的监管方式,把风险责任和投资权交给市场主体。在后端,运用资本手段,实现对资金运用的约束,不仅包括事后的偿付能力约束,还包括事中的对投资活动的持续性监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事业单位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 2014-05-16
· 保监会副主席:保险资金要避免成为风险最后接棒者 2014-05-14
· 今年全面推广大病保险 2014-05-08
· 大病保险提速背后仍存隐忧 2014-05-08
· 商办大病保险整体亏损前路坎坷 业内称定价机制不合理 2014-05-0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