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计划在今年夏季发布对人民币估值的最新评估。这是全球市场和投资者密切关注的问题。2013年,IMF表示,人民币被“适度低估”。这个术语的意思是,IMF认为该货币被低估5%-10%。而现在,出现不同的研究和分析,来自另一家权威研究机构。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两位经济学家利用新的数据分析方法得出结论——中国的货币没有被低估。凯斯勒(Martin
Kessler)和萨伯拉曼尼安(Arvind
Subramanian)使用新的PPP(购买力平价)算法计算出,2011年至2014年3月期间,中国的人均GDP增速较美国快大约13个百分点,他们认为,这应该转化为人民币升值约3.2%。但是,人民币在此期间的实际升值幅度为7%,这意味着人民币在这段时期升值过快,弥补了升值幅度不足的那段时期。他们因此得出结论说,人民币在2014年的币值合理。凯斯勒和萨伯拉曼尼安认为,以上结论可能意味着,中国的重商主义可能会结束,反对人民币目前汇率水平的经济体和政治家也可以歇一歇了。
世界银行刚刚根据PPP,重新估计了不同经济体的规模。PPP的计算方式是通过比较相同的商品或服务在不同国家销售的不同价格,来估计两国消费者的相对财富,而不是通过单一的汇率比较。这样的比较通常会显示出,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像人们想像的那么弱。但是,当消费者以名义汇率购买进口商品时,必须根据名义汇率把本国货币换成进口商品来源国的货币,如把人民币转换成美元或者欧元。这时,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国和美国、欧盟消费者之间平均薪资的差距便显现出来。PPP自然无法改变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工商业协会经济学家托纳尔森(Alan
Tonelson)并不认同凯斯勒和萨伯拉曼尼安的上述研究结果。托纳尔森在给《华尔街日报》的电子邮件中写道,虽然过去10年间人民币已大幅升值,但不应为人民币回归合理价值的走势所迷惑,因为其间中国经济基本面的改善比美国更引人注目。他认为,完全有理由相信,人民币在这段时期的升值并没有使其更接近合理价值。因为如果人民币能自由交易,其升值幅度会大得多。
从重商主义立场出发,所有国家政府在通过扩大出口保持本国经济增长时,都会采取本币贬值的策略。毫不奇怪,鉴于中国的多年高贸易顺差状况,美国和中国的很多贸易伙伴都会指责中国蓄意压低人民币,并试图通过对货币币值的估算来证明这一点。代表美国出口商利益的美国工商业协会就经常指责中国使用包括货币贬值在内的各种手段使本国出口商获得竞争优势。自美国出现对中国的高额贸易逆差后,美国国会始终向中国的汇率政策施压。相反,美国政府和国会绝口不提Fed(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定量宽松措施如何实际上压低了美元。
我相信,仅仅引入PPP计算方式,远不能结束人民币汇率之争。不同经济学家对一种货币的币值进行任何估算都带有一定主观性,不同的方法更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发表上述研究结果、帮助中国政府证明人民币汇率水平合理,包括美国国会在内的政治势力也不会认真对待。而不以PPP作为标准计算工具的IMF估计,中国的贸易顺差还将在未来几年继续扩大。
所以,一切取决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进程。只有人民币真正实现自由兑换,对汇率扭曲的攻击才会显得苍白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