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事业部改革欲破诅咒
诀别庞氏骗局
2014-05-07   作者:纪一宁  来源:法治周末
分享到:
【字号

    对于银监会最新的要求,银行理财业务将进行事业部改革—由银行总行设立专营事业部,统一设计产品、核算成本、控制风险

    谁都没有想到,被认为“没救了”的银行理财业务,会在2014年4月突然发力,上演了一出绝地反击。
  2013年10月以来,随着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走红,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军团”一度变得炙手可热,超过6%的平均收益率,对于传统的银行理财业而言,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但是近日来,互联网理财产品收益率“节节败退”—“理财通”预期收益率已跌破5%、占市场份额最高的余额宝也逐渐靠近5%这一关口,而掌柜钱包、京东小金库、平安盈等也已跌至5.3%左右。
  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悄然走高,实现了“逆袭”。据wind资讯统计,今年4月共有4705款银行理财产品到期,平均收益率达5.37%,与去年同期均值4.4%相比升幅明显,个别银行的理财产品到期收益率超过8%。4月份共有140家银行发行了4651款理财产品,其中3202款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在5%至8%之间,有19款产品预期收益率在8%以上。
  这让许多人大跌眼镜—市场不得不怀疑,银行理财业,在哪里找到了“兴奋剂”?
  “为了应对存款流失,银行改变其营销战略,放弃一部分存贷利差收益,转而发展理财产品,这其实是大势所趋,也是一直以来银行改革的方向。”宝城期货研究所所长助理程小勇表示,监管层对于银行理财业务的改革推进,在这次绝地反击战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泰长城国债分析师邹丹认为,银行为了不断提高自身对资金的吸引力,必将想方设法大力发展银行理财产品,而银监会的改革推进在今年也进入了关键年。
  近期,银监会下发的一份文件引起了媒体的普遍关注,这份名为《关于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中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理财业务在架构管理上,进行条线事业部改革,“由银行总行设立专营事业部,统一设计产品、核算成本、控制风险”。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于亟待突破瓶颈的中国银行业而言,这一“大动作”极有可能成为银行理财业务凤凰涅槃的第一步。

  打破“诅咒”

  长久以来,由于市场化程度不高,中国银行业一直面临着“赢者的诅咒”—尽管银行业希望居民以存款的形式保有自己的财产,但却不得不持续增大理财产品发行力度;而理财产品发行规模的不断扩大则意味着,居民存款在居民财产中的比重将不断下降。
  现如今,银监会正视图通过理财事业部改革这一方式将“诅咒”彻底打破。
  在以往的中国商业银行中,理财部门虽然产能巨大,却更像是无依无靠的“野孩子”。产品设计的内耗、混业经营的尴尬与权责不明的纠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银行理财业“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局面,这才给了互联网“宝宝军团”可乘之机。
  时至今日,理财业务的突飞猛进,让银行不得不重视起来。2013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为56827款,发行规模为56.43万亿元,较2012年增长85.87%;截至2014年2月底,我国银行业的市场容量已经超过12万亿元。从资产管理角度看,银行业已经占据主要的市场份额,超过信托、基金、保险(放心保)、证券等其他金融行业。
  银监会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超过12万亿的市场,意味着理财业极有可能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打破“诅咒”、真正实现商业变革的一枚重要棋子。所以在这样一个关键时间节点上,《意见》中规定的理财事业部改革可谓正当其时。
  据分析人士介绍,在《意见》发布之前,银监会已经传达出了强有力的改革信号—2014年年初,监管部门就表示将继续加大力度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当前正在酝酿银行“业务治理体系”改革。广为传播的“107号文”中要求,金融机构需要将理财业务分开管理,单独建立理财业务组织体系、归口一个专营部门,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体系、实施单独建账管理,实施单独的业务监管体系、强化全业务流程监管。
  银监会在2014年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推进子公司制、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分支机构制改革,完善业务治理体系是2014年深入推进银行业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财业务,建立单独的机构组织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不购买本行贷款,不开展资金池业务,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
  这些举措彰显了银监会改革的决心,分类管理意味着专业化与规范化。事业部的成立,可以避免混业经营带来的种种风险,而理财业务专营化意味着,银行需要将全行的理财业务职能进行重组,并设立独立的专司理财业务的部门或机构,实现理财业务机构和运营独立,建立风险隔离机制,单独管理和监管。
  据笔者了解,目前已经有一些银行通过设立“大资管”的部门来做协调,在“大资管”的部门下再设银行理财事业部,这样既可以保证银行代客理财业务与自营业务分离,也可以加强部门的协调性。

  大资管时代来临

  交通银行打响五大行中事业部制改革的头炮。交通银行董事长牛锡明在3月底该行业绩发布会上称,在中国经济、银行业增速进入个位数增长的时代,交行提出推进“5+5+5”事业部制改革。第一个“5”,是将信用卡、金融市场、贵金属、离岸业务,以及票据业务等五个利润中心办成事业部制;第二个“5”是准事业部制,包括理财、投行、托管、期货,以及私人银行业务;第三个“5”,是探索事业部制改革,包括北京大客户和集团客户、分行级大客户和民营客户、汽车供应链、便民服务中心以及互联网金融等业务改革。预计第一个“5”的各项利润中心的事业部制改革后,利润增速将远高于该行其他业务平均利润增速。
  “在利率市场化等影响下,银行业利润将从较高水平回归社会行业平均水平,而组织架构的优化将给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极。”交行董事长牛锡明表示。
  此次监管层将推进的改革,并不仅是将同业业务权限上收至总行,将理财业务与存贷款业务机构和运营分离,总行设立理财事业部,统一设计产品、核算成本、控制风险,其他部门和分支行只负责产品销售,不能开发产品。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改革是,让同业业务和理财业务一律回归本质,即同业业务从盈利性回归流动性调节;理财业务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也就是说,下一步政策既不允许同业业务继续成为信贷规模腾挪和通过期限错配获取价差的手段,也不允许理财产品刚性兑付,即理财产品只有回报率高低之分,并无风险高低之别,更无法将理财的风险和收益向投资者转移。
  回归市场无疑成为银行业发展的重要远景目标,事业部改革则意味着,目前银行业内部,正从各自为战的“占山为王”时代,跨入全新的“大资管”时代。
  “大资管”格局的形成绝非平地起高楼,现今的金融理财市场之中,银行理财业所面临的市场掣肘颇多:一方面,理财产品发行主体日益丰富,竞争范围扩大,并趋于泛化;另一方面,信托、基金、保险、券商等纷纷加强理财业务发展力度,并通过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联盟扩大理财产品覆盖面和销售渠道。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非银行机构的竞争—特别是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显示出非常大的潜力和影响。
  来自市场的挑战,显然是这一场自上而下的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根本原因。但无论银行理财事业部如何改革,监管的意图还是在于控制好理财产品的风险。除了事业部改革外,从银行端,《意见》还提出了从其他五个方面来防控理财产品风险。
  在资金运用和投向方面,银监会要求理财资金与自营资金不能够混用;对理财产品之间、自营业务与理财产品之间制定交易规范,防止违规转移内部收益等;控制非标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要求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解包还原基础资产,做好理财产品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披露;提高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控制风险只是手段,回归市场才是目的。”香港布雷斯投资银行董事局主席张世贤如是说,在他看来,以实现“大资管”为目的的这一轮银监会改革指向明确,就是让银行理财业务重新回到市场轨道之中。

  诀别“庞氏骗局”

  据张世贤介绍,在中国市场之中,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和管理存在透明度低、风险交叉、刚性兑付、违规操作等问题。自2011年起,以“资金池”模式运作、按预期收益率发售成为主要模式。由于存在资金与基础资产不一一对应、期限错配等特征,该模式饱受诟病,以至于招来“庞氏骗局”的说法。

  此外,由于各类理财产品存在同质化问题,导致价格竞争,降低投资者忠诚度。一方面,较高的产品替代性使得理财产品市场边界变得模糊。各类机构推出具有类似期限、流动性的理财产品,由于相互之间的差异化并不显著,只能以高收益率来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在互联网应用日益普及的情况下,投资者的选择和主动性越来越强。
  此外,投资者对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认识仍然不够清晰,仍然存在“刚性兑付”的预期,纷纷追求高安全性、高收益、高流动性的产品。招商银行2013年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投资者不愿意为收益率低于6%的理财产品承担风险,愿意为收益率为6%至12%的理财产品承担中等风险,只有在收益率超过12%时,才愿意承担高风险。
  与投资者的“一厢情愿”相对应的还有我国目前存在的信用环境和法律环境不完善的制约。银行作为理财市场的“运动员”,其与“裁判员”即监管部门的“血缘关系”决定了其自身的多种问题:首先,银行理财产品基本为刚性兑付产品,信用风险不敢暴露,这直接导致了银行理财产品基本成为竞争存款客户的手段,成为低风险的存款产品;其次,银行理财产品成为银行规避资本监管的重要手段,银行将贷款转化为理财产品后,成为表外资产,风险资产直接减少。但由于实际承担刚性兑付的责任,实际风险并未转移出去。因而理财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弱化资本管制的工具,监管对银行资本约束的能力明显下降;第三,由于理财产品将贷款转移为表外资产,虚高了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使得利润、盈利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失真。
  而现如今,银行理财事业部的成立,将有可能使得这一现象得到彻底转变。
  2014年,银行理财业务的市场容量突破16万亿元几乎毫无悬念,这一巨大的蛋糕,对于中国银行业而言是不能舍弃的。现今的事业化改革,有可能成为银行业在理财产业中谋取更大利益的关键一步。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银行理财隐形兜底待破 结构性产品隐忧再起 2014-05-07
· 宝宝收益下滑 投资者转银行理财 2014-05-06
· 七匹狼18亿开店计划暂缓 募集资金改投银行理财 2014-05-06
· 银行理财反攻余额宝类产品 最高收益飙至7.5% 2014-05-02
· 银行理财产品季末效应初现 2014-03-26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