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很美,仅此而已。
如今的中国公募基金业,在互联网金融的风暴之下,大有颠覆扩张之态势。规模在多年停滞不前之后再度上演难得的增长,但是细心分类统计不难发现,这种规模增长的繁荣背后其实依旧是一片狼藉。
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中国的公募基金规模增长15.92%。“这对于任何一个已经经过多年发展的成熟行业而言都可谓不错的业绩。”一位公募前高管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不过记者梳理发现,这其中更多的来自于并不太赚钱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也就是货币基金的增长。
同时,在今年一季度4663.95亿元的净值增长中,剔除天弘基金的余额宝以及华夏基金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带来的增量(4930.95亿元),其实公募业管理规模仍在下滑。而在一季度,公募基金共计新成立了110只新产品,按照Wind资讯统计,这110只新基金共计带来1000.69亿元的首募增量。
不难看出,行业整体规模的增长背后是原有基金规模的整体缩水。数据显示,如今已经有近百只基金规模不足5000万元,迷你基金大面积出现也让诸多公募基金十分尴尬。有业内人士甚至戏称“这种鸡肋基金已经成为不少公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不能清盘因为事关声誉,而想把业绩做起来实现规模增长,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又并非易事。
从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统计数据也不难看出,发行新基金已不再容易,一边是新基金发行规模的日渐萎缩,各大公募基金管理公司不得不延长募集期,以避免成立规模过于尴尬;另一方面却是发行成本的“水涨船高”,甚至“透支三年的管理费”也屡见不鲜。
去年难得一见的“赚钱效应”,并不能让以前吃过苦头的基金投资者去长时间感受赚钱的滋味,为何亏了要赎回,赚了仍然要赎回呢?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投资者教育工作经历多年,但长期投资的理念依旧未深入人心,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同时,A股市场今年以来表现的整体低迷以及大量新股上市的预期,引发投资者对股票型基金前景的担忧,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毋庸置疑,互联网金融的确给公募业带来了新的方向,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公募基金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产品依旧更多地集中于货币基金。货币基金从诞生伊始就是以低管理费为显著特征,如何将这种规模转化成真实的收益(互联网公司在其中收取的费用相当之高)是当期急需解决的问题。而与此同时,目前随着余额宝的“成功”已经有银行进行挥刀自宫式的创新,“宝宝们”的收益也不再具有之前那样的吸引力,已经有部分业内人士开始担心“宝宝们”还能火多久的问题了。
当然,也有好的现象,即公募管理规模主要是偏股产品规模下滑的同时,基金公司的私募和子公司业务都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给不少次新基金公司带来一片蓝海。不过,监管层近期对于基金子公司监管趋严,也似乎在告诉这个行业,“野蛮增长”之后带来的问题同样存在。
有业内人士称,用麦肯锡方法论来分析公募业的现状不难发现,其生存之根本在业绩。要想实现行业真正的繁荣,余额宝等互联网产品都只是渠道,而并非真正长久之计。只有长期为投资者带来稳定且可观的收益,才能实现行业真正的长久的繁荣。仅仅依靠渠道的创新带来“虚假繁荣”,终究会随着业绩的不尽如人意而最终回归原先的尴尬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