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财政部一周前发布的“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半年报”评价,今年2月底到3月人民币贬值的速度和幅度“前所未有”,认为如果这种贬值释放了中国政府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政策在转向的信号,那它就“特别令人担忧”。 但中国央行似乎没有理会美方的警告。截至今日,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连续三日下跌,报6.1610,逼近去年9月以来低位,即期汇率今天一度跌至6.2400,创7个月新低。 不仅如此,从中国开放汇率的前景看,西方专家也认为,人民币自由化的结果可能不会如美国财政部所愿,在市场力量推动下,人民币更有可能贬值,而不会升值。 非营利研究机构Rand
Corp。国际经济学特约主席、高级经济顾问Charles Wolf
Jr。列举了以下三个助推人民币最终贬值的因素: 1、中国政府力求让人民币成为主要国际储备与结算货币,与美元平分秋色,甚至取而代之。 2、要获得上述与美元平起平坐的地位,人民币必须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 只要实现完全兑换,用人民币投资国外资产、特别是美元资产的比例将会增加,美元资产的需求会更旺盛,人民币汇率将进一步承压。 3、中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表累积了大量存款流动性。 中国的储蓄率极高,去年年中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过约为GDP的一半,而美国的占比还不足10%。 Wolf预计,以上三个因素意味着,人民币对美元可能稳定在贬值16-20美分范围内。只要中国的储蓄率还那么高,经常项目就会重现大规模顺差。 Wolf认为,人民币的均衡价值会体现储蓄与经常账户差额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会导致人民币的汇率达到均衡价值。 换言之,人民币汇率将根据未来经常项目顺差、国内消费和经济增长等变化而调整,并不会推动这些变化。所谓的中国操纵汇率说最终会变成过气说法。 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名义有效汇率分别升值7.9%和7.2%,升幅明显高于2012年的2.2%和1.7%。但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币下跌2.6%,季度跌幅创最高纪录。 本月多家外媒报导,美国财政部的一位高官表示,若近期人民币的下跌暗示中国政府打算放弃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计划,则将引起美国的严重关切。 《华尔街日报》上周报道认为,美国财政部“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半年报”对人民币下跌“前所未有”的评价意在向中国政府施压,希望中方更有规律地披露其市场干预。
美国著名公众政策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研究员Karim
Foda则认为,虽然名义上人民币对美元今年年初以来跌了2.8%,但如果计入通胀因素,实际上跌得更多,跌幅达到3.2%。
道琼斯的新闻指出,Foda以上估算的意义在于,通胀因素会导致汇率波动幅度的计算结果出现很大差异,但公开披露人民币波动幅度时很少提到这个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