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小长假期间,记者走访北京各大银行了解到,由于已经过了季末时点等原因,高预期收益的理财产品数量已经远没有3月底多,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基本在5%左右徘徊,长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保持在5.5%左右,6%的产品已经开始退出舞台。而此前的3月底,收益率在6%以上的理财产品还数不胜数。
长假期间产品销售遇冷
近日,记者来到北三环附近的银行网点发现,多数银行没有前段时间热闹,前来办理银行业务和咨询理财产品的市民也比较少。以往银行业务大厅的桌上都会放着很多宣传单,如今也不见了踪影,办理现金业务的市民也不需要等候排队。记者注意到,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也开始下降,特别是一些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更明显。
据普益财富数据统计,3月底(3月22日—3月28日)79家银行共发行了758款理财产品,产品发行量增加73款,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共计413款,其中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383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43%,而上周(3月29日——4月4日)68家银行共发行了758款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较上期报告减少11家,产品发行量减少111款。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共计297款,较上期报告减少116款,其中人民币债券和货币市场类产品277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6%。3月底发行的1个月(含)以下期理财产品2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13%,而上周发行的1个月(含)以下期理财产品28款,平均预期收益率为3.89%
清明节前也就是3月底,记者来到北三环一家工行网点,当时记者从理财产品的宣传单上发现有几款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6%以上,而该行4月初发行的理财产品中,预期收益率达6%以上的产品已经不见踪迹。
此外,记者此前在一些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发现,预期年化收益率在6%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比比皆是。但是清明小长假期间,记者再次走访了这些银行却发现,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产品已经寥寥无几了。
跨节日产品需看清空档期
3月末的季末考核让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一度小幅走高,但过了考核时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有疲软趋势,加之清明节小长假期间,很多人都没有时间仔细关注理财产品。专业人士提醒,小长假投资一定要关注募集期。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尤其是在长假前发行的期限较短的理财产品往往收益率并没有那么高。例如很多银行的理财产品,4月3日开始发售,一直到9日才结束,10日开始计息,等于越过了清明小长假,虽然表面上看预期年化收益率较高,但如将产品募集的空档期计算在内,实际收益率并没有这么高。而这类产品往往在发售初期就被抢光,想在发售期快结束的时候再买根本买不到。
建行的资深理财经理提醒,如果现在想要买理财产品,可以投资半年内的理财产品,9月底前到期,并可以在到期后再次购买3个月期限的产品,因为每年的3月底、6月底、9月底、12月底都是高收益理财产品频出的时间。
一位银行理财师也表示,不少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容易走进只关注预期收益率的误区,认为预期收益率越高越好。事实上,认购期的长短对产品实际收益率也会构成重要影响,投资者首先要搞清楚自己对于资金流动性的需求有多大再谨慎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