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不减反增
2014-04-03   作者:白晶  来源:时代周报
分享到:
【字号

    4月1日,兴业银行披露2013年业绩,截至报告期末,兴业同业资产规模为1.07万亿元,在已披露业绩的12家上市银行中排名第三,与去年排名一致,并且仍是除4大行之外同业资产最多的商业银行,“同业之王”的封号当之无愧。
  然而纵向对比发现,这个封号的含金量已不如从前。不但兴业同业资产规模出现收缩,其业绩表现也暂别了高增长时代。
  兴业银行曾在同业业务模式上并不乏创新,其发明的三方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更被迅速复制到全行业,并被用烂。
    有观点认为,大量同业资金变相搞信贷导致流动性紧张,进而引发2013年6月的“钱荒”。至此上层要监管银行同业的消息不时传出。作为银行同业领域的旗手,兴业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
  实际上,作为银行同业领域的旗手,兴业在业内一直毁誉参半,中小行是兴业的忠实粉丝,认为其有胆识,能够突破监管边界赚到钱,大行则认为兴业是搅局者,“坏了规矩”。
  如今兴业创新同业业务模式的激情似乎在消退。面对上万亿元的同业资产,兴业真的愿意收手吗?

  同业资产压缩拖累业绩?

  财报显示,截至2013年末,兴业银行总资产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3.12%,低于上年34.96%的同比增幅,同时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12.11亿元,同比增长18.70%,也低于上年36.12%的同比增幅。此外,截至2013年3季度,兴业拥有1.13万亿元同业资产,2012年末规模更大,为1.17万亿,显然兴业在持续压缩部分同业业务规模。
  被压缩的同业资产来自存放同业和同业拆出。兴业在上述财报中称,出于“调整同业资产配置”以及“减少低盈利同业资产运用”的考虑,这两项资产大幅减少,同比降幅分别高达61.83%和59.46%。去年中报发布的时候,就有兴业内部人士透露,主动压缩同业业务资产规模是为规避上层监管风险。
  2013年初和年末,银监会和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发布规范银行理财业务和影子银行业务的“8号文”和“107号文”,今年2月份坊间更盛传银监会还将发布专门针对商业银行同业融资监管的“9号文”。
  目前,已至4月,“9号文”仍旧不见踪影。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告诉时代周报记者,“9号文”难产可能跟牵扯到不同部门利益有关。
  “同业这块属交叉金融,银行是主体,券商、基金子公司是通道,具体监管涉及银监会、央行、证监会,乃至发改委,不好协调。”上述知情人士指出,但中央层面的争议并不妨碍地方银监部门主动出击。
  3月26日,媒体爆出多地银监局发文要求属地银行金融机构治理同业业务和改革同业业务组织架构的消息。
  巧合的是,当晚青山纸业便发布公告称,连续7天来减持兴业银行511万股,套现约4040万元。而隔天就是兴业原计划发布2013年年报的日子,股票在业绩披露前夕遭减持,外界猜测青山纸业是否提前获悉同业利空的消息。
  事实上,这种猜测并不完全是捕风捉影,兴业发公告将业绩披露时间延后了5天。
  兴业银行2013年净利和资产总额增速双降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其“业绩变脸”的猜测。
  如果说,同业业务是一只会下金蛋的鸡,“同业之王”兴业真的舍得扔下这只金鸡吗?时代周报记者梳理2013年下半年媒体公开报道发现,对兴业创新同业业务模式,扩张同业业务规模的内容鲜有提及,反而是招商、平安等一众同业领域的后起之秀在追赶兴业的路途中越来越激进。

  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不减反增

  不过,兴业在2013年年报中已经给出了上述问题的答案。在财务报表中,同业资产由存放同业、拆出资金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三部分组成。兴业强调,减少存放同业和拆出资金目的是“减少低盈利同业资产运用”。但另一方面兴业提高了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高收益的信托及其他受益权的比重。
  截至2013年末,兴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额为9210.90亿元,其中,信托受益权占比60.15%,推算得出其金额为5540.35亿元。而2013年3季度时,兴业买入返售金融资产总额更高,有9288.21亿元,但其中信托受益权占比仅有49.75%,推算得出其金额为4624.70亿元。这意味着兴业银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资产规模不降反升。
  海通证券分析师李宁向时代周报记者表示,融资类同业业务不计提相应的风险权重,这是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最具争议的地方。传统信贷的风险权重为100%,信托风险权重最高甚至可达150%,而计入同业资产的信托受益权风险权重只计提25%。
  据了解,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正是兴业银行的“杰作”。
  在以2013年6月“钱荒”为背景的金融小说《同业鸦片》中,作者顽石以兴业银行为原型塑造了一个不断突破监管边界,同时对外异常低调的银行同业高手。
  故事中这家银行A把一个违规地产项目拿给自己旗下的信托公司包装成信托受益权,转让给银行B,然后A与B签订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协议,同时找来银行C为协议提供担保。最后为彻底消除自身风险,C又与A就前述担保协议签署了一份非正式的反担保协议,银行C对该信托受益权的担保就成了阴阳“抽屉协议”。
  在这个移花接木的三方交易过程中,银行A放出去的贷款变身同业资产,不计入存贷比,风险资本占用少,还坐享10%甚至更高的信托收益,银行B和C则可分别收取2%的通道费和1%的担保费,同时对B、C而言,这笔通道业务和担保业务都无需入表。
  由于金融行业的竞争,银行通道费早已降至万五标准。这是一桩看似一本万利的生意,各方参与当然乐此不疲,不同银行甚至互为通道。
  在现实世界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这种模式迅速被各银行,尤其股份制银行同业部门复制,并在2013年被用到极致。
  例如在股份行中同业资产规模排第二的民生银行,其2013年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中信托受益权及资管计划规模达到1770.52亿元,占同业资产总额的约23%,同比增幅高达83%。
  近日被深圳市银监局点名要求限时成立同业事业部的平安银行2013年下半年迫于监管压力主动调整了同业资产配置。相比2012年存放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款项明显减少,但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仍然稳定增加,增幅为45.70%,其中信托受益权占比66.38%,增长46.22%。

  同业狂欢即将散去

  作为这种模式的缔造者,兴业难以取舍,然而监管压顶。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在2013年底发布的一份研报中预计,2014年同业业务监管将持续加强。研报指出,作为资金融通重要工具,同业业务在过去两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负面作用。部分“类信贷”业务成为房地产、融资平台等领域新资金来源,加大风险隐患。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买入返售金融资产主要风险在于拆短补长,即银行拿短期资金投资长期项目,形成资金期限错配,最终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去年6月“钱荒”就被普遍认为发端于此。郭田勇此前多次呼吁禁止同业资金投资长期项目。
  海通证券分析师李宁也表示,融资类同业业务今后的发展趋势将与贷款业务一样,都要入表,唯一区别在于同业业务有返售约定,因此处理时要谨慎对待金融风险。
  除了迟迟没有现身的银监会“9号文”,外界还传央行将出台一个跨银行、券商、保险(放心保)等机构的同业业务监管细则,对银行来说主要有两点:全面停止第三方买入返售业务;对银行同业业务规模设限。如果成真,可以预见兴业引领的这波同业狂欢潮将正式落幕。
  兴业同业业务遭遇的烦恼还不仅限于此。
  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专家薛洪言近日撰文指出,从近年16家上市银行数据来看,同业业务比重较高的为兴业、民生、华夏、南京、平安、光大等6家银行。其中,兴业银行和南京银行的贷存比刚超过50%,贷款业务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但这两家银行却将业务重心放在了同业业务上。而其余10家银行除农行、工行和建行外,均贷存比高企,突破贷存比限制的动力强劲,但这些银行同业业务比重并不高。他强调,推动同业业务发展跟绕开信贷规模管控无关。
  实际上对于兴业银行不用一般贷款资金,而大规模利用同业资产从事“类信贷”业务,外界一直存在质疑。不少人认为兴业买入返售的钱大部分来自同业拆借,依据是作为国内首家成立银银合作平台的兴业拥有众多的“小兄弟”,而这些兄弟们乐于听候大哥差遣“放水”。《同业鸦片》以此为蓝本有过生动的描写。
  不过兴业否认了这种说法。去年9月13日,兴业银行董秘唐斌在北京举行的“2013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上直言,因为兴业银行被封为同业之王,大家就想当然地认为兴业银行的钱都是来自于同业拆借,实际上是大错特错。“兴业银行1.1万亿的同业存款当中其中来自银行的是7600亿,而这半数就是广大的城商行城信社的结算保证金,因为要防范系统性的风险。”
  郭田勇认为,银行是商业机构,以做业务盈利为基本导向没有错。“同业做大了之后,理论上而言风险可能会比较大,当然兴业做同业业务每一笔资产,每一笔投资都是有相应风险和管理措施的。需要监管机构实事求是地根据国内银行发展情况(监管同业业务)。”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总理对待新兴业态思维 启发互联网金融监管 2014-03-28
· 兴业银行加入抢食队列 16万亿余额理财空间大 2014-03-12
· 兴业银行一个月三遭投诉 2014-02-28
· 客户称兴业银行服务差 让人心寒 2014-02-26
· 兴业银行今年首单信贷资产 支持证券完成招标 2014-01-2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