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品风险评估测试走过场
2014-03-10   作者:李真  来源:证券时报网
分享到:
【字号

    2013年度《银行理财能力排名报告》显示,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已超过56万亿,发行数量达56827款,创下历史新高。和屌丝化的余额宝等产品相比,银行理财产品算得上不折不扣的“贵族”,资金门槛动辄就是5万元起步。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5万元不是个小数目,何况银行理财产品的流动性也一般。
  三代才能培养一个“贵族”,历史悠久的银行沉淀了大量客户,银行理财产品自然近水先得月。中国基金报记者调查采访了20位做过或正在做银行理财的投资者后发现,选择哪家银行购买理财产品,主要还是习惯,多数人会选择工资发放银行;年轻人绝大多数选择股份制银行,老年人则偏好国有银行。很少有投资者对比多家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情况并据此调整银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各行之间收益率差别不大,除了城商行外,一般不会超过1个百分点,而来回跨行转账的费用也不低,为追收益频繁换银行不见得划算。同时在一定时点,谁也不知道哪家银行会发行超高收益的产品。
  在移动互联网把世界夷为平地之后,银行理财产品不得不屌丝化了,兴业银行就在近期推出了一款1000元起步的理财产品。屌丝化的另一个原因是,“贵族”的收益率吸引力有限。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整体趋势走高,2009年之后也没有发生过亏损。不过,余额宝、理财通等屌丝“宝类”产品收益率甚至较高,而且资金门槛低、流动性好,银行客户反水的情况频繁出现。在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的20位投资者中,除了4位老人,其余16位都声称已经反水或即将反水。

  申购体验:

  风险评估测试走过场

  本来是贵族化的风评测试程序,原以为要一丝不苟地执行,实际上操作起来都随意不拘如屌丝,甚至不需要投资者本人操作,而由客户经理操刀即可。
  根据这些投资者的描述,各家银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流程基本没什么差别,除开立账户、申购产品资金5万元起步外,首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均需要到网点柜台进行风险评估测试,之后就可以选择理财产品购买。
  受访投资者中,年轻人基本都是主动开通理财功能,而40岁以上的投资者,不少是因为银行客户经理的劝说。不管属于哪一类投资者,他们对于银行风险评估测试,基本都认为是走过场。
  上海某咨询管理公司职员陆先生就认为,风险评估挺没意义的。他在浦发银行做风险评估时,就是填资料,客户经理其实没有讲解风险评估的内容,主要是问他准备买哪款产品,并推荐产品。他说,其实就是手抄资料以及签字,没有实际意义。在上海某公关公司职员游先生在兴业银行做风险测评时,也与陆先生有类似经历。
  保定退休居民裴阿姨去建行打工资单时,银行客户经理推荐了一款收益又高又保险的产品,并要求做风险测评。当裴阿姨看到资料上提示的理财有风险字样时就不想做,但客户经理表示这就是一形式,并替她做了操作。目前裴阿姨一直担心,会不会哪天理财亏了,银行就拿这个测评说是她自己要做的。
  此外,两位河南农行客户也表示他们并没搞明白做风险测试的意义,一位东北的投资者在工行买理财产品,也有这样的经历,认为这个测试其实有。

  点评

  调查中发现客户反映银行客户经理宣传银行理财产品保本保收益的现象普遍,虽说在众多理财产品中,银行理财产品相对稳健,很多产品能实现保本保收益,但其实并无保本条款。并且,做风险评估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衡量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辅助客户选择适合自己风格的理财产品,但被调查对象普遍反映这仅是形式。如果将来客户申购结构性产品或其他风险性银行理财产品,这是否能作为真实的风险体验?

  渠道体验:

  不同渠道有专属产品

  过去投资者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必须亲临银行柜台,后来放宽到网上银行也能购买,现在更是“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身段放得更低,各种销售渠道都能买到。目前主要有银行柜台、网络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的广泛应用,又增加了微信银行渠道。
  投资者要注意的一点是,不同渠道理财产品并不完全相同,比如针对网银和手机银行一般有专属理财产品,通过其他渠道是买不到这类产品的,需要客户在查询理财产品信息时注意看是否是专属。
  北京一网站编辑葛小姐之前用工行网银申购理财产品,现在改做纸黄金。她总体感觉产品安全,使用也算方便。或许是她网站工作的缘故,感觉网银页面没有设计感,而且客服标示没有放在显眼位置,不熟悉的人要找半天才能看到。此外,有一段时间工行网银不支持火狐浏览器。北京某财经类杂志记者郭先生在平安银行和民生银行都购买理财产品,并且都是用手机买,整体感觉方便,就是平安手机银行上理财产品没有搜索功能,而民生银行就有搜索功能。
  北京某第三方理财公司顾问杨先生在中国银行买理财产品,他认为中行网银体验较差,升级慢,对新升级的浏览器往往不能立即兼容。询问客服,客服就建议卸载用低级版本浏览器。
  公务员周小姐在招行买理财产品,发现招行理财产品太难买了,发行当日晚一会就买不到,她希望网银能有预约功能。

  点评

  调查中发现,年轻人多用网银、手机银行渠道申购,年龄大的人喜欢通过柜台和电话银行,微信银行在接受调查的这些人中尚无使用,主要是担忧安全性。调查中还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年龄大的人喜欢去柜台购买,不仅仅是因为对网络不熟,还有很大程度是想找人说话,而且现在银行客户经理服务态度亲和,让老年人心理上有被尊重感。
  对于葛小姐和杨先生反映的工行和中行浏览器不支持的问题,记者咨询银行,银行称往往在网银升级时可能会出现类似问题,当出现这种问题时,只要修改一下兼容性设置就可解决。

  产品体验:

  压缩产品空档期

  通常,从银行理财产品系列名称上,很难判断出产品类型和风险程度,产品介绍也较模糊。不过,体谅到屌丝铢镏必较的特点,银行理财产品开始去“贵族”化,尽管仍然保留着面目模糊的产品名称,但已注意到压缩产品空档期以提高资金收益率。
  银行理财产品通常是按系列推出,在一个系列下可以推出多期产品。而且银行理财产品类型的划分一直没有统一标准,从产品系列名称上,投资者很难判断出产品类型和风险程度,比如工行的“步步为赢”、建行的“利得盈”和“乾元”、招行的“鼎鼎成金”系列等,从名字看,投资者很难知道是什么产品。
  另外特别要注意的是,银行之间产品的空档期不同,压缩空档期,可以提高资金收益率。空档期是指产品不能产生收益闲置的时期,有两个节点,一个是买入时,以预约买入方式,在产品成立前这段时间,资金不能算存款利息也不能进入收益期,另一个节点是产品到期后资金入账时间拖拉或者是后续产品跟不上。
  现在不少银行陆续推出理财夜市,理财夜市一般的营业时间是晚上八点到十二点,具体要看各银行公告时间,客户可以登陆网银或手机银行直接操作,传统的理财产品有2个工作日的认购期,而理财夜市产品在购买后第二天就可以起息。
  某报社经营人员李先生在招商银行和民生银行都买产品,招行的理财产品到期后钱自动到账,不用特意想着,而民生银行要是不赎回,就自动滚至下一期。而他并不清楚自己买的是滚动产品,每次想起来赎回时,都过了时期,只好继续滚动。
  北京某财经类杂志记者郭先生认为,买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问题就是空档期,他有几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第一种方法,买到期日那天晚上的理财夜市产品,第二天就能算收益;第二种方法,如前一期产品在这月5号到期,就买最后销售日是5号的新产品;第三种方法,在前述两种都没有的情况下,而且收益还不高的话,就买余额宝一类的产品。

  裴阿姨在建行买过的产品都实现了收益,收益虽然也不算高,但高过存款吧。对于这些理财产品的收益,她的满意度比较高。
  某软件公司销售人员张先生在中信银行买的5万起步理财产品,但5万起买的产品收益率在市面上不算高,还是资金级别高的产品收益率高,而且5万起的产品有时候会很少。他认为,还不如买现在正火的“宝类”互联网理财产品。
  上海某高校大学生刘先生说,他父亲去交通银行存钱,在客户经理劝说下申购了“得利宝”,他上网查询,只知道是一种理财产品,但并不清楚具体是什么,询问工作人员后知道可能要收70元管理费。到底能不能如客户经理所说,不耽误取钱还能有超越活期存款的收益,只能拭目以待。他认为,余额宝会火起来一点都不奇怪,关键是简单!
  一家外企工作人员任小姐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太复杂,看不懂。她在光大银行就根据收益高、期限短的特点来买银行理财产品。她正在考虑买余额宝,因为还算能看懂,收益看起来也不低。在这20位投资者中,因为觉得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太复杂、收益也不是很有吸引力,而准备转投宝类产品的投资者不止任小姐一个人,就有3位招商银行的客户,虽然认同招商银行的不少服务,但是认为理财通、余额宝好像更有吸引力。
  北京某公关公司职员陈女士说,以她的资金量,以前6%收益的理财产品基本都轮不到她买,但余额宝之类的产品出来后,居然接到招行电话,询问3个月期6%收益的产品要不要买。一位工行投资者也表示现在接到的理财产品推荐电话比之前好像要多。
  北京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谢先生说目前暂时不买银行理财产品了,改做余额宝理财产品,因为觉得银行理财产品资金起点高、流动性差一些,而且春节后收益率也不算高了。前一阵工行客户经理给他打了电话,说把资金都转到余额宝里风险太大,对此,他不置可否。

  点评

  在调查中,普遍反映银行理财产品介绍看不懂,现在是因为觉得银行安全保险,所以会买。而且在买了之后,如果不去查看产品,基本记不得自己买的产品名字,只知道是几个月期、预期收益多高、是否保本保收益型产品。
  在看不懂产品介绍的情况下如何选择理财产品?调查对象分享了一些心得:一、甭管他叫什么名字,先找理财经理问清产品风险等级和收益类型,看是否适合自己;二、看清类型,这里说的类型,不是通常说的产品投资类型,而是产品期限,是滚动型产品还是一期产品到期自动回账的产品,因为在滚动型产品下,如果要想赎回资金,就需要特别注意每期到期时间,而很多人都会因此造成资金浪费;三、注意尽量减少产品的空置期,在产品到期前,提前咨询理财经理,是否有能最短时间接上的理财产品。
  采访中发现,一个新变化是,余额宝、理财通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出现给银行理财产品带来巨大挑战,40岁以下调查对象普遍称已经或准备要暂停银行理财,转战“宝类”产品。

    更迅速、更便捷阅读深度解析、分享新锐观点,请扫描二维码,关注经济参考报微信公共账号。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2月末银行理财收益率微跌 2014-03-04
· 银行理财城商行第一把交椅不保 2014-02-27
· 在售银行理财产品[2014-02-21] 2014-02-21
· "类宝"产品倒逼银行理财产品生变 2014-02-21
· 银监会:国内银行理财业务不应属于影子银行 2014-02-18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