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金业“大公募”时代到来之际,各基金公司对基金人才的更迭也是甚嚣尘上,然而,优胜劣汰储备基金经理只能作为对未来的准备,创新制度吸引人才才是解决基金发展的根本之道。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基金老将王宏远加盟前海开源,基金人才也继“奔私”与“投保”之后开启了“回归”篇章。
公募基金创新制度 人才初现回流景象
去年底,原南方基金投资总监王宏远确认加盟前海开源基金,开启了基金经理回归公募的历程。据悉,前海开源对基金经理的考核制度进行了创新,打破了原来注重当年业绩和仅看相对排名的惯例,并不设置末位淘汰机制,鼓励基金经理更注重长期业绩表现。
相关信息显示,新的激励机制对于公募基金经理的吸引力已经开始发酵,继王宏远加盟前海开源基金后,原长盛基金专户投资经理罗大林、原长盛基金明星基金经理刘静已于近日加盟前海开源基金公司。此外,包括中信证券自营部高级投资经理罗大林、原长盛基金公募基金经理丁骏、原中信自营部投资经理李东骞、原鹏华基金基金经理唐文杰、原国投瑞银专户投资经理叶戎、原中邮基金基金经理助理徐立平等近期亦纷纷加盟该基金公司。
而王宏远还并不是第一位“吃回头草”的从业人员。嘉实基金此前也公告,前明星基金经理邹唯正式回归。时隔一年半,邹唯重掌嘉实主题混合基金。去年6月,富国基金原总经理窦玉明离任,其新东家正是中欧基金,窦玉明也因“员工持股”计划持有不超过5%的股权。
对于诸多明星基金经理的回归,业内人士表示,这或许代表公募基金业吸引力开始增大;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回流基金经理具备更多的投资经验,业绩保障度也会有所提升。
“很显然,只要公募基金业体制和机制改变就能吸引人才,”来自基金公司人士认为,目前很多基金公司都已推出股权激励方案,再加上强大投研平台的支持,基金经理回归案例或将增多。
根据基金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规模达到30020.71亿元,相较于2012年末28661.81亿元的水平,增加了1358.90亿元,增幅4.74%。这是自2007年资产规模达到高峰后,公募基金再度达到3万亿元大关。公募资产的提升,除了依赖于去年大热的货币基金规模的增长外,监管政策的放松使得基金在非公领域的诸多束缚被解绑,相关业务成为不少基金公司实现业务突围的重要方向。
市场面临大发展 基金经理忙更迭
制度上,得益于新基金申请由核准制改为注册制,基金公司今年报备和发行新产品的数量激增。截止目前,2014年共有22只新基金成立,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0%。在此背景下,基金公司则需要大力储备人才来应对市场的更高要求,适应新的竞争压力。然而对应的是,进入新的一年,公募基金的人才更迭同样也比往年频繁的多。
据新华网报道,截至2月5日,2014年以来共有125名基金经理发生变更,这一数字远高于2013年同期的69名。这125个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主要是以增聘基金经理为主。比如,东方安心收益保本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近日增聘朱晓栋为基金经理,共同管理该基金的其他基金经理还有张岗、王丹丹、姚航;方正富邦货币基金、方正富邦互利定期开放基金和方正富邦创新动力基金均于今年1月9日增聘沈毅为基金经理,而其原基金经理均于6天后(1月15日)离任。其中,方正富邦货币基金和方正富邦互利定期开放基金的原基金经理均是杨通,而方正富邦创新动力基金的原基金经理是刘晨。
一位基金业人士表示,增聘基金经理很多情况下是给公司的投研团队培育新人,通过“老带新”的方式增聘“新手”基金经理为发行新基金做准备。
统计显示,这些新聘基金经理大多从业年限短,有的甚至担任基金经理不足一年,远低于行业平均基金经理年限。例如大成核心双动力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1月初增聘宋向宇为基金经理,公告显示,宋向宇2013年4月才开始担任大成财富管理2020生命周期证券投资基金的基金经理。
在发生变更的基金经理当中,也有部分是被解聘的,这些被解聘的基金经理中很大部分是由于过去几年中业绩不佳被迫转岗或离职,比如东吴行业轮动就是这种。该基金5年来有4年业绩排名倒数,且近3年连续垫底。1月24日,东吴基金连发三份基金经理变更公告,公告称原基金经理任壮离任,由旗下老将刘元海接管该基金。
“大公募”时代来临 考验基金公司人才制度
据业内人士介绍,基金公司之所以这样大规模的更迭基金经理,目的就是要尽快培养新人,以应对“大公募”时代的到来。
2013年6月,证监会和保监会联合发布《保险机构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试点办法》,允许保险公司、保险集团(控股)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和其他保险机构采用发起设立或代购股权等方式投资设立基金管理公司。而根据新颁布的《基金法》,保险、券商今后都可以发行公募基金产品,“大公募”时代一触即发。而随着“大公募”时代的来临,保险企业更是加入资管“抢人”大战。仅在去年下半年,基金界就传有华夏基金、大成基金等多名高管离职并转入保险领域。
近年来,公募基金人才流失严重,基金经理的频繁流动是当前中国基金业的一个很无奈的想象,各家基金公司频繁换将不仅影响了业绩的稳定,也形成了恶性循环。与此同时,随着基金业的快速发展,行业人才储备不足也导致了行业流动性大和基金经理的年轻化。如何挽留住人才这一基金行业最重要的资产,也引发了监管层和行业的关注。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基金公司共有基金经理817人,担任基金经理的平均年限为2.74年,约四分之一从业年限不满1年。
有专家认为,在资产管理行业,尤其是公募基金业,人是最重要的要素。基金经理的能力、素质决定基金公司发展的高度和远度,与这个基金经理相关联的就是公司内部的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从基金公司内部治理的角度来讲,管理方式的升级应该走在规模增长的前面,这样才能良性发展
据基金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奔私”还是“投保”都与基金领域人才激励机制的完善滞后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业内考核压力大、激励机制不完善、股权变更等等因素,是导致基金公司从高管到基金经理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
另有不愿透露姓名的基金分析师表示,其实基金管理公司同样拥有自己的优势,比如运作已相对规范,积累了丰富的投资管理经验。像华夏、南方、易方达这些老牌基金公司在业内的公信力仍然是比较强的。此外,基金子公司不断成立,与互联网企业的紧密结合正在展开,这证明基金公司正在努力转型,差异化发展、创新是未来公募基金公司提升自己竞争力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