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稍纵即逝,在回顾过去一年的投资成果、展望来年时,对持有的基金组合进行一次彻底的“年检”或许是不少谨慎的投资者乐于做的事。晨星美国资深基金分析师Kevin
McDevitt依据美国的市场给出了详尽的建议,虽然市场不同,但检视的方向和方法却很有借鉴意义,以下是我们结合中国基金市场给出的建议。
风险再评估
在进行2013年基金投资的年度检视时,投资者可能会发现残酷的市场正使其背离初心:寻求稳健的投资者为了规避风险而选择了债券型基金,但2013年的债市却是近5年以来最熊的一年,没有之一。2013年下半年除去短债基金外的三类债券型基金(激进债券型、普通债券型、纯债基金)的平均跌幅为2.65%,成立满半年的347只基金中(单只基金层面统计),仅38只获得正收益,4只基金跌幅超过10%,其中,博时宏观回报债券-
A/B下半年下跌接近15%,这一跌幅超过股票型基金中下半年跌幅最大的中欧中小盘股票(LOF),后者在下半年下跌近10%。
在无可奈何的接受残酷事实的同时,投资者最好的选择或是重新进行风险评估和认识。例如,以往债券型基金被视为相对于股票型基金风险更低的品种,但前提是基于两者的长期市场波动数据得出的经验性结论。截至2013年末,以过去的3年为例,股票型基金的最大跌幅为30.84%,月度标准差为20.25%,而普通债券型基金对应的数值为3.73%、3.78%。过去5年股票型基金的月度标准差为23.66%,而普通债券型基金的该值为4.1%。
此外,在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的再评估时,除了理解债券型基金的长期表现相对稳健的市场特征外,对其的另一个重要理解是:将其作为一种与股票型基金关联度相对较低的资产类别,在组合中进分散风险的资产配置,原理上和在组合中配置QDII基金异曲同工。
类似的风险再评估,也出现在今年的保本型基金投资上。在晨星网与投资者的互动中,有投资者对持有的保本型基金今年出现的亏损表示不知所措。受累于糟糕的债市,投资者眼中不会亏损的一些保本型基金全年居然获得负收益,有投资者甚至动了“斩仓”的念头,被短期市场表现煎熬的投资者显然忘记了保本基金的保本是建立在保本期的基础之上的,保本期一般为三年,也有部分基金为两年。因而清楚的了解自己能容忍多长时间内的市场波动很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基金品种的选择,如若是不能容忍短期亏损的投资者,或许短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定期开放A份额会是相对更好的选择。
容易被忽视的集中投资
不少投资者都希望通过搭建组合的方式进行分散投资,这其中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分散:一是不同类别大类资产之间的分散,典型的如权益类资产与非权益类资产的分散;另一种是同一资产类别下的分散,例如组合中通过配置不同的股票来进行分散。
但由于繁忙的投资者往往仅将注意力放在基金过往业绩、基金经理、费率等熟为人知的直观方面,组合到底在多大程度上与自己分散配置的初衷契合则很容易被忽视。例如,看好消费行业的投资者可能在核心配置某消费行业基金的同时,“不自觉”的买入了该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这或将造成单一股票股价的剧烈波动直接表现在组合的净值上。又例如激进债券型基金可能容易被投资者划分在固定类资产的范畴中,而容易忽视其与投资者手中的股票之间也可能存在这种“隐形”重复。为了避免这种不必要的冲击,认真阅读基金的季报、半年报、年报,了解持有基金的持仓明细,再与自己的整体持仓进行比较显得十分必要。
另一类容易被忽视的“集中”,则主要源于不同类别的基金、资产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似的波动特征。例如我们在上文提到的保本型基金与债券型基金存在的关联波动;又例如某些激进债券型基金的股票仓位可能一度达到20%以上,其波动性可能并不亚于一些保守的偏股型基金。此外,偏股风格的可转债基金与偏股型基金之间、偏债风格的可转债基金与债券型基金之间亦存在类似的容易被忽略关联性。
是否“追星”买入
当投资者在对组合中的基金进行检视时,或许会感叹“烟花易冷”,“今日之星”变成“明日黄花”的故事充斥着资本市场。对于热点基金,市场上永远不乏买入的理由:例如,2012年金融股大放异彩时,买入重仓低估值金融股的价值型基金成为市场上的主流声音;而当2013年市场风向一转,成长型基金又成为主流追捧的对象。不够理性的投资者常常头脑一热买入了当下的热门基金,当事与愿违时,当初的投资理念早已抛诸脑后。
买入业绩优良的基金当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之一,但更重要的是理解业绩背后的逻辑,因为数字本身并不能说明业绩的“因”,业绩更多的是投资策略的结果体现。
以公募基金今年业绩排名前十的股票型基金为例,这些基金绝大部分重仓了信息服务行业,而2013年申万信息服务行业指数上涨了78.45%,如今年股票型基金的收益冠军中邮战略新兴产业股票,从2013年半年报披露的全持仓来看,科技股的持仓接近基金资产的50%,大幅超越同类平均16.25%的持仓水平,而该基金对应的晨星业绩比较基准——晨星大盘指数的该行业的占比仅为0.32%。从基金成立以来披露的持仓来看,对科技股的持仓一直维持在50%左右,过于集中的行业分布也意味着,一旦该行业出现调整,基金可能比同类承担更大的风险。同样受益于科技股的暴涨,今年股票型基金中收益排名第四的长盛电子信息产业股票显得更加“孤注一掷”,作为电子信息行业基金,该基金今年获得了74.35%的收益。然而,就在2012年,申万信息服务行业指数以超过10%的下跌幅度在各大行业指数中排名倒数第一,这种过山车式的波动对于稳健型的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一种“折磨”。另一个更为极端的“变脸”案例是黄金基金,在2011年“股债双杀”的市场下,黄金基金一枝独秀,而在2013年黄金基金的平均跌幅为30%。
当然,我们举以上案例,并非刻意对热门基金泼冷水,而是希望投资者在进行投资之前认清基金的“本来面目”,其是否适合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以及基金适合在组合中充当的角色。
是否做好“无法完胜”的打算
事实上,我们在以上谈的三项检视皆是围绕风险进行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类重要的风险——主动管理风险(即主动策略与市场方向的偏差)是需要投资者进行检视的,这项检视可能需要投资者花费较多的时间去了解基金在不同牛、熊市场下的表现,因为如果基金的策略维持不变,类似的历史可能再次上演。试图在长期的资本市场中做“常胜将军”,难度并不亚于买彩票中头奖,在刚刚过去的5年,股神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业绩逊于标普500指数或许也是对此的佐证。
基金的投资策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上而下,一类是自下而上,虽然不少基金经理自诩两者并重,但聪明的投资者还是能从基金在不同市场下的表现看出投资策略偏倚的端倪。通常而言,自下而上的基金,更加专注于通过精选个股获取收益,而非择时。这类基金的业绩波动通常比较大,在大熊市中净值可能受累于高于同类的股票仓位,而一旦市场出现反转,反弹幅度也往往更高。受到股票仓位最低限制的影响,这种策略在股票型基金中较为常见。相反,自上而下的基金更讲究“适时而动”,一旦确认市场趋势向下,股票仓位亦随之下降,反之亦然。在股票仓位可调整空间较大的混合型基金中,这种策略比较有优势。例如最新3年、5年评级皆为五星级的中银收益混合,基金投资组合中股票类资产投资比例为30-90%,侧重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和行业配置,在熊市的2008年和2011年,以及震荡市的2010和2012年表现较好,但在牛市的2007和2009年表现相对偏弱。对于理性的投资者来说,了解策略的局限性,在必要的时候坚守亦是投资重要的一课。
你的主动型基金是否跑赢指数
在刚刚过去的2013年,主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大幅跑赢主流市场基础指数,这很容易让投资者忽视这项检视。众所周知,主动型基金的运营费率和一次性费率都要高于指数型基金,如若投资者不能获得一定的超额收益或是更低的风险(指数型基金的仓位往往高于主动管理型基金,因而业绩波动也通常更大),那么,主动策略多少显得有些多余。
在衡量主动策略的有效性时,主动型行业基金与行业指数的收益对比似乎更少被忽视,尤其是在行业指数大幅飙升,主动型行业基金的收益冲昏了投资者头脑的市场环境下。以2013年收益居前的申万医药指数为例,该指数在2013年的涨幅为36.56%,在主投该指数成分股的三只医药行业基金:博时医疗保健行业股票、融通医疗保健行业股票、易方达医疗行业股票中,仅融通医疗保健行业获得了超越该指数的收益(基金2013年收益为45.25%)。
此外,对部分资产采取主动策略的增强型指数基金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投资者买卖这些基金的费用通常高于普通指数基金,但并非都能获得“增强”的收益。以跟踪沪深300指数的增强型指数基金为例,目前市场上有10只该类基金,其中5只成立时间在2年以上,从最近1年、2年的年化收益来看,仅兴全沪深300指数增强(LOF)、中欧沪深300指数增强(LOF)获得超越沪深300指数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