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收藏在中国
2014-02-07   作者:中国特稿社 曾璜  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字号

  影像艺术品收藏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得益于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兴起和发展。2006年,华辰影像拍卖将摄影收藏带入了公众的视野。几年中,从30万元的《希望工程-大眼睛》,72万元的《毛泽东标准像》,96万元的《圆明园》,还有220万元的《周璇影像人生》,到市场上中国当代艺术家王庆松31.8万美元的《跟我学》,34.5万欧元的《福州和闽江》摄影画册,690万元的梁思成“营造学社”照片和210万元的“1860年六连张北京全景照”,中国的摄影收藏在艺术品市场上以每年超过50%的速度逆势增长。

  摄影作品的价值价格

  因摄影收藏讨论的是珍贵原作,具有价格较高的特性,让摄影收藏和金钱、财富产生了必然的关联,让人们误以为摄影收藏最主要的是金钱,其实不然。摄影收藏的本质是对摄影文化和艺术,以及影像科学技术的保存和传承。涉及摄影收藏的人士,不要纠结于金钱。有价值的藏品,一定会反映在价格上,而有价格的藏品,并不一定有价值。追求摄影藏品的价值,找回因政治和历史原因而“遗失”的摄影大家以及他们的代表原作,是当下摄影收藏的最重要目的,也是梳理中国摄影史的基础大事。
  摄影藏品具有艺术价值、实物的古董文物价值、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市场价值(价格)等多重属性。目前市场上价格高的藏品并不一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收藏市场常常注重藏品的影像价值,而忽视了影像艺术品和文物的价值和价格。一般说来,艺术品的价格是古董文物价格的十倍,是影像史料价格的百倍。
  为了帮助藏家理解个中的差别,不妨以拍摄于1860年的《观看立体照片的中国人》原版立体照片为例:如按中国照片档案馆自作品问世之日起往后每年20元的标准收取这张照片的影像使用费,应为3400元/次;如按老照片的文物价值,2012年其在华辰影像拍场以6900元的价格成交;如果考虑到该照片出自早期著名的摄影室肖像摄影家米尔顿·米勒(Milton M.Miller)之手,是一张为欧美各大博物馆和摄影博物馆收藏的19世纪中叶世界摄影史上的名作,则该照片的市场价格应该为三万元人民币以上。

  摄影收藏的门类

  在中国,影像艺术品粗略地分为早期原版老照片、纪实性摄影艺术和当代摄影(包括艺术摄影和采用摄影媒介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其中还细分为如下十多类:中国重要摄影家的代表作;中国历史和摄影史上著名的影像(摄影者不详);艺术摄影(fine art photograph,包括沙龙摄影);当代影像:用摄影媒介创作的当代艺术品;摄影技术技法发展史上有价值的照片;国外名家名作;底片;摄影图书(古籍善本影像书);手稿和信札;明信片;摄影版画等。
  此外,近年来还从中延伸出一些独特的摄影收藏脉络,如早期CDV(名片照,card de visitor)、立体照片、照相馆的照片,以及极具中国摄影文化特色的“画意摄影”、“中国早期戏曲照片”和“大合影”等等。而摄影收藏的类别和脉络也还将随着摄影收藏市场的发展,而不断地增加和变化。

  值得关注的摄影家

  罗西尔(Pierre Joseph Rossier)、李阁朗(Louis Legrand)、米尔顿·米勒(Milton M.Miller)的照片拍摄的年份约为1850年代末,是目前出现在摄影收藏市场年代最早的中国照片,也最为珍贵。最新的藏品则是创作于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当代影像艺术,这些作品将源于西方的摄影术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关注摄影本体特性和语言,拥有摄影技术技法的完成度,有些艺术家已经进入了国际摄影文化研究的视野。
  在摄影收藏的财富效应的驱动下,一批中国摄影史上被“遗漏”的重要摄影家及其原作也现身市场,如最早发行中国商业照片的摄影师皮埃尔·约瑟夫·罗西尔(Pierre Joseph Rossier)、《远东》杂志的创办人约翰·莱蒂·布莱克(John Reddie Black)、早期插图摄影师威廉·桑德斯(William Saunders)、留下19世纪北京古城影像的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记录了1894年日清战争和北京故宫的小川一真、拍摄《立体照片中的中国》的摄影家詹姆斯·利卡尔顿(James Ricalton)、拍摄中国古建筑的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系统地拍摄了上世纪20年代西藏的青木文教、出版有第一本中国裸体摄影集的汉茨·冯·佩克哈默(Heinz von Perckhammer)、风光摄影大家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以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早期摄影家达顿和麦克尔斯(Sylvester Dutton,1824-1866,Vicent Michels)、埃米尔·瑞斯菲尔德(Emil Riisfeldt)、洛伦佐·费斯勒(Lorenzo F. Fisler)、华生少校(Major J.C.Watson)、威廉·普瑞尔·弗洛伊德(William Pryor Floyd)、斯尔格·沃特加索夫(Serge Vargassoff)等等。
  在短暂却也漫长的中国摄影史中,还有很多摄影家值得引起关注,其中包括:仅留有影像,但未发现艺术品原作的摄影家;没有公开销售记录、尚无可供参考的市场价格的摄影家;尚无市场规划,缺乏版数、尺寸、材质等参数的摄影家。
  目前中国的摄影收藏市场已经进入了构建“影像收藏指数”的阶段,而构成收藏指数的指标摄影家和指标艺术品应该具备良好的信誉,遵守收藏市场的规则,其作品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成交量和透明的成交价格。

  纪实性影像艺术品

  由于摄影的纪实特性以及摄影艺术在中国发展的环境,采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摄影艺术品仍是中国摄影艺术的主流。目前在中国出现“摄影收藏收藏历史”的误区,将摄影的“艺术品的收藏”与“档案的存档”混为一谈,认为将有历史价值的影像,用收藏级工艺制作在收藏媒材上,就是摄影收藏。其实收藏的精品应为“用纪实性手法拍摄的影像艺术品”,而不是存档“纪实性的摄影”或“纪实摄影”。
  这里不妨用毛泽东主席照片的收藏来说明个中区别。拍摄毛主席的摄影师很多,毛主席的照片也很多,都有历史价值,都值得存档。但作为影像艺术品的收藏,侯波拍摄的毛主席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因为“从图像学的角度说来,侯波照片中的严谨、重大,富有强烈的形式感,奠定和构成了新中国领袖肖像所特有的视觉形式和传统,极具中国摄影美术的传统和意义”(刘树勇语)。
  此外,参考国际上的“纪实类影像艺术品”的收藏,都不是收藏影像的内容,而是其在摄影艺术上的地位:收藏亨利·布勒松(Henri Catier-Bresson)因为“决定性瞬间”;收藏罗伯特·法兰克(Robert Frank)因为“反决定性瞬间”;收藏安塞·亚当斯(Ansel Adams)因为“区域曝光”;收藏尤斯福·卡什(Yousuf Karsh)因为“人物肖像”;收藏阿杰·科特茨(Andre Kertesz)因为“画面完美组构”;收藏戴安·阿巴斯(Diane Arbus)因为“新纪实摄影”;收藏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因为“摄影师与被摄者的距离”;收藏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ao Salgado)因为“诗意的美”;收藏安妮·莱博维茨(Annie Leibovitz)因为“她改变了时尚摄影”。

  构建中国摄影文化的收藏脉络

  中国的摄影收藏是上世纪90年代由外国藏家的收藏而发展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摄影文化的价值判断和喜好的影响。如果我们承认摄影犹如其他的艺术一样,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形态和收藏门类,那就应该建立起中国摄影收藏的价值判断,也就是由中国的学者和藏家认同的、优秀影像艺术品所构建起来的中国摄影文化发展脉络和收藏市场。
  目前已出现有国有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档案馆,以及民间摄影博物馆等5个不同的摄影收藏体系。官方和民间都出现了摄影博物馆建设热,已有近十家摄影博物馆的筹建进入了实施阶段,如成都中国摄影博物馆的建设和展览大纲已经启动;由中国摄影家协会筹办的中国摄影展览馆已于2013年底在北京开展。2013年10月,中国美术馆宣布启动“20世纪摄影名家收藏项目”,第一位收藏对象就是享誉海峡两岸的郎静山;广东省美术馆自2003年开始收藏摄影作品,至今已有十年的历史了;河南省博物馆连续多年举办本土摄影家作品收藏展。

  摄影藏品成为金融资产

  在艺术品成为金融资产的大环境下,市面上已经出现有亿元级别的影像收藏基金,而百万元数量级的影像收藏基金则不在少数。此外,还出现有影像艺术品的信托理财、艺术品银行等机构投资者。处于价格洼地的影像藏品,特别是作为紧缺资源的19世纪名家名作,民国影像史料,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早期的原版老照片、底片等不仅受到了藏家和投资者的追捧,也为艺术品投资机构所青睐。
  摄影收藏作为中国收藏领域最年轻的类别,种类不断地增加,规则不断地完善,指标艺术家和艺术品以及价格参照体系也逐渐显现。

  林泽苍《浙东游记》相册(19张),估价4万元,成交价1.15万元。林泽苍是民国著名的摄影人,摄影教育家,出版有《摄影须知》。上世纪50年代获罪入狱后,被世人所遗忘。(H映像收藏)

  曼尼拍摄的《闽江风光》,1920-1930年代,凹版印刷。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有关唐纳德·曼尼(Donald Mennie)的研究很少,他是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位民国在华风光摄影大家,其作品有很大的升值空间。(影易时代收藏)

  米勒《观看立体照片的中国人》,约1860年,是世纪摄影史上著名的作品。估价1万元,成交价6900元。(影易时代收藏)

  沃特加索夫拍摄的北京景观(155张),1920-1930年。估价10万元,成交价4.6万元。由于中苏交恶的历史原因,造成中国对影响极大的前苏联摄影研究不足,是中国摄影史的空白。(H映像收藏)

  王劲松《标准家庭》,1996年。当代艺术家王劲松为几百位学生的家庭拍摄了标准照,评价了中国社会的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该作品显示出越来越强的艺术穿透力。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集成阅读:
· 价格高不等于市场好 国内摄影收藏未成形 2013-11-06
· 老照片海外价格创新高 摄影收藏仍是价值洼地 2013-05-17
· 摄影收藏可关注名家长线持有 2013-01-30
· 摄影 收藏中的收藏 2010-09-15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