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可能想不到,他曾给一位郭姓好友留下的告别短简,会在他仙逝900多年后引发一场文化界的争议。《功甫帖》真伪的争论,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截至1月13日,除了上海博物馆,各方正式表态已经向社会公开,第一轮举证告一段落。在它成为“残局”之前,我还是希望这一明争暗斗的连续剧再能上演几集。
首先,三位上博的研究员如何回答苏富比1月13日出具的专家报告。据媒体报道,其中一位研究员表示“不会看、不理它”,但也有消息称,他们“正在对报告进行研读,至于是否会正式发文回应,还要视情况再做决定”。对此,我表示遗憾。老实说,正是他们三人最早发起挑战,在中国最权威的文物业媒体《中国文物报》上发表研究论文,随即引发波及整个拍卖业的口水大战。现在,苏富比如约“反击”,虽然并未触及太多本质问题,但是相关论据和逻辑不无道理。因此,鸵鸟态度是要不得的,最好是快速、公开回复。相比苏富比的集体署名,这三位研究员既然敢挺身而出,想来是没有后路的。
其次,苏富比如何回答目前公众关注的涉及《功甫帖》真伪的核心问题。苏富比在新浪微博上正式发表的那份14页报告,引发了读者过百跟帖。我看了一下,对这份被行家称为“第一次见到国际拍卖行如此细致全面的鉴定研究报告”,有些评论还是具有真知灼见的。但网友芅鶴认为,它是“含混的回应”,因为“仍是团队具名,而无个人表态;结尾纯属定性式的口吻感觉有扣大帽子之嫌;驳疑是一重,但证真是另一重”。网友青山弋旧认为:“关键看纸张分析,从墨迹透光看流畅性分析,还有东坡书风对比、流变分析,再就是查苏郭交往史。”此外,就我目力所及,现在一些文博专家和宋史专家也开始介入这场辩论,高见频出,令人叫绝。我想,随着一个个考据节点被攻破,《功甫帖》真伪水落石出那一天,也许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