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照片 |
|
资料照片 |
向“优惠券女王”学几招
圣诞节礼物已经包好,节日大餐已经备好。计算一下,价值超过600英镑(约合982美元)的节日花销,使用各种优惠券后,不到100英镑(164美元)就拿下,“优惠券女王”英国女子埃玛·芒福德满心愉悦。
芒福德现年20岁,家住多塞特郡韦茅斯。她乐此不疲地收集各种优惠券、赠品券,计算如何购物最划算;满怀热情地填写调查问卷、使用反馈等,争取让商家多寄各种样品。由此,她一年能够省下数千英镑。她和伴侣以及宠物犬一周的伙食费仅5英镑(8.2美元)。
圣诞节的到来,对多数人而言,又到荷包大出血的时候。芒福德早就做好准备,备好价值超过500英镑(818美元)的礼物,而实际花费不到75英镑(123美元)。
芒福德和父母以及伴侣本在圣诞节当天共进午餐。她已经买好酒水、水果、蔬菜、甜点和零食,更在平安夜最后一刻的大促销,花7英镑抢到一只火鸡。如此一来,这顿大餐的花销是25.39英镑(41.56美元)。英国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四口之家的圣诞节食品支出平均为440.5英镑(721.2美元)。
这个节日,芒福德的总支出是99.87英镑(163.48美元),共省下540.22英镑(884.29美元)。
钱是省下不少,却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英国《每日邮报》援引芒福德的话报道:“我喜欢收集优惠券,相当上瘾。其实我一整年都在为圣诞节购物。”
学会如此斤斤计较源于她有一段时间因病无法工作,只能想尽办法节流。芒福德说:“我知道自己需要省钱,但不知道怎么做。有一天,我看到一个讲述优惠券达人的电视节目,感觉自己也可以这么做。”
芒福德开始上网搜寻优惠券,挑选对自己有用的内容,一一打印下来。有时为了享受折扣,她必须一次买下大量或者暂时用不到的商品,譬如一次购买一年量的卷筒纸、8月买入圣诞拉炮等。去年的圣诞礼物中,她用30英镑(49美元)加上之前收集的优惠券,买回定价160英镑(262美元)的一部数码相机。
“算算能够节省的钱,就觉得花时间收集优惠券相当值,”芒福德说,“我讨厌买全价商品。”
当然,这种购物方式也有弊端,意味着只能购买特定折扣商品。“我为圣诞节准备了90罐可乐,卷筒纸和厨房用纸能让我至少用半年,还有大量的沐浴露和化妆品,”她说,“这不是传统的购物方式,但它确实可行,而且相当利于省钱。”
芒福德最得意的几次购物包括花6英镑(9.8美元)买到价值66英镑(108美元)、一年的狗粮,免费拿到30罐零度可乐等。
她说:“坦率地说,我不会改变这样的生活方式……想到圣诞节我只花了100英镑,我就觉得很轻松,家人也会感到高兴。”
要买真正便宜货最好速战速决
伴随新年到来,大小商家纷纷促销,这家“100当200花”,那家“满100减50”,到底哪家更划算?消费者脑中拨起小算盘。英国研究人员观察消费者大脑活动后发现,要想买到真正的便宜货,消费者最好速战速决,因为不到半小时后,大脑寻找便宜货的能力显著下降。
这项研究由英国消费者行为分析机构SBXL和班戈大学的心理学家合作完成。研究人员征募40名志愿者进入模拟杂货店购物,让他们看屏幕上各种打折促销商品,选出最物有所值的便宜货,加入购物清单。
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借助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扫描志愿者的大脑,观察高级认知区域保持活跃的时长。
英国《每日邮报》援引班戈大学心理学高级讲师保罗·马林斯的话报道:“这一系统让我们能够研究决策的神经机制。借助大脑成像技术,我们希望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对特价商品作出何种反应。”
结果显示,大脑高级认知中枢前额叶皮层是志愿者寻找便宜货的“利器”,但23分钟后,这一区域开始“关闭”,不再发挥作用,令理性消费能力下降。
SBXL总经理菲利普·阿德科克说:“过了一会儿,我们的大脑无法处理各种信息,开始寻找捷径,于是只要见到红白相间的标识就认为那是便宜货,因为那种标识通常用于打折促销。”
前额叶皮层主要负责决策等复杂任务,但这一区域长时间保持活跃会令消费者产生疲惫感,转而求助大脑的原始组织,譬如岛叶皮层,但是这一区域并不擅长判断商品是否物有所值。
研究人员说,这一结果并不意味着购物半小时后不能再出手,只要休息片刻,譬如去喝一杯咖啡,就能给大脑前额叶皮层“充电”,让它恢复功能。
SBXL先前一项调查显示,购物时,消费者的大脑容易出现信息超负荷情况,进行非理性购物,多花冤枉钱。
那项调查结果显示,大约两成的消费者会把标有“特价”的商品放入购物车内,即便它的价格高于同类商品;大约一半消费者购买“买一赠一”商品时竟然只拿一件。
“血拼”或让人更寂寞
心情不快或感觉寂寞时,不少人选择出门“血拼”,希望漂亮的衣裙、精美的包包带来好心情,让人不再寂寞。荷兰研究人员发现,“血拼”不一定能换来好心情,也可能令人更寂寞,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荷兰蒂尔堡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里克·彼得斯带领研究小组随访2500多名消费者,借助专业调查问卷评估他们的物质主义程度和寂寞感。物质主义指全心沉迷于追求物质的需求和欲望。评估一年一次,连续6年。
结果显示,人们购物的动机通常分为三种。彼得斯把第一种称为“重视攫取”,这类消费者单纯因购买、拥有某些商品而觉得开心;第二种动机是“展示成功”,这类消费者认为物质影响自己的社会地位,必须做到朋友有我也有,甚至更好;第三种动机是“获得快乐”,这类消费者购物是为了填补生活中的情感空虚,觉得新东西让自己感觉良好。
彼得斯发现,对这三类消费者而言,只有第一类消费者把“血拼”当作“快乐药”,购物过程会减少寂寞感。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网站援引彼得斯的话报道:“如果你是另外两类消费者,‘血拼’可能会让你更寂寞。”
彼得斯说,如果“血拼”的动机只是为了在物质生活上至少向亲朋好友看齐,或者是为了弥补生活中其他问题,那么购物只会增强寂寞感。而寂寞感越强,人们可能越想去购物,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以购买一条名牌裙子为例,如果你只是因为这条裙子漂亮而购买,这种购物会减少寂寞感。如果期待这条裙子弥补内心的不愉快,或者希望穿上它向朋友和同事们显摆自己的生活状况,那么买下它可能令人感觉比出门购物前更失落、更寂寞。
这一结果刊载于美国《消费研究杂志》。
对于寂寞人群,彼得斯建议,不妨多接触他人,提高社交技巧,以此对抗孤独寂寞。
美国韦尔·康奈尔医学院精神病学家盖尔·萨特茨说,一直不清楚人们为什么喜欢通过购物来消除心中不快,荷兰研究人员的这项研究尝试分析这一问题,而且“言之有理”。
萨特茨说,内心寂寞是个大问题,“我们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以前少,好多朋友和推特‘粉丝’与我们的关系并不密切,你的寂寞感不会因为朋友评论你的照片而减少”。
她告诫说,通过“血拼”来抵御寂寞也许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可能让人越陷越深,甚至入不敷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