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行业扩容,基金经理离职绝对人数持续上升但相对占比明显回落。15年,1548名基金经理,累计773人次发生过离职。
基金经理流动性有多大?什么原因导致基金经理离开原来的岗位?对于以人为“本”的资管行业,基金公司又该拿什么留住他们?
绝对数值上升 相对占比下降
我国基金业从1998年开始起步,至今走过15个年头。伴随行业发展和产品扩容,基金经理队伍日益壮大,随之而来也产生了较大的“流动性”。
海通证券数据统计显示,从1998年起至2013年10月10日,在全部1548名有过任职记录的基金经理中,累计有773人次基金经理发生离职,换句话说,15年内出现过离职的基金经理人次数占全行业基金人数将近一半。
上述“离职”,包含公募基金公司间跳槽,或从公募基金跳槽到私募等机构,或转型创业,或仍留在本公司升任管理岗位或管理专户产品或从事研究等,但不包含在同公司内变更管理基金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数据分析表明,某种程度上基金经理的离职绝对数上升可视为行业发展的正常现象。
分阶段看,2001年至2005年,基金业稳步发展,基金数量相对较少,各年度离职基金经理在50人以内;随后两年的爆发式增长之后,基金经理稀缺性有所显现,人才流动显著增加,年度离职基金经理由2005年的51人,增加至2007年、2008年的89人。自2010年起,各年度离职基金经理突破100人,并且整体仍在持续增长。截至2013年10月10日,年内共有114名基金经理离职,较上年同期增长26.97%。
对比各年度离职与在职基金经理人数,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占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
分阶段看,2005年以前基金经理数量较少,各年度离职人数占比较高,且伴随行业发展,比例整体不断提升。2005年至2008年,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占比高位盘整,2007年占比最高接近20%。2009年之后各年度基金经理离职人数占比不断下降。
基金经理“去哪儿”
基金经理为何离职,此后的职业轨迹又是如何规划的?
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去向,主要包括离职进入私募行业、公募基金行业内部流动,或进入券商、保险机构等从事资产管理或研究,也有转型创业或去向不明的。
据不完全统计,从1998年起至2013年10月10日,全部773名有过离职记录的基金经理中,目前有111人在私募基金任职,占比约14%;169人仍留在公募基金行业内,约22%;41人进入券商(包括券商研究所、资管以及自营等部门),比重约为5%;9人在保险任职,占比约1%;另有443人离开金融行业,包括因“老鼠仓”被捕终身禁入、死亡、创业及其他未查明去向的。
首先,不少在公募基金行业取得优秀历史业绩的基金经理,跳槽进入私募,甚至有人自己创业或者出资做私募合伙人。例如华夏的王亚伟(千合资本)、石波(尚雅投资)、孙建冬(鸿道投资),长盛的田荣华(武当资产),易方达的江作良(惠正投资),博时的肖华(尚诚资产)等等,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业发展目标,跳槽私募。
其次,在公墓行业内部流动的案例中,有职业发展中的诉求,包括薪酬和职位的变化;有一部分基金经理选择通过跳槽来谋取更高的薪酬和职位;也有考核的压力:部分基金公司考核期限较短,基金经理若无法通过考核可能会遭变更甚至辞退;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公司内部的岗位调整,例如转去管理专户产品或海外投资部等;也有部分基金经理由于历史管理业绩不佳,调回研究岗位。
再者,转会券商、保险、第三方机构:部分基金经理或由于公募基金行业投资管理压力较大,且考核期限较短等因素,转会券商、保险以及第三方机构从事研究、资产管理等。
最后,“转型”:少数基金经理希望暂时离开休息,或换一种生活方式在其他新领域有所成就。
何以留人? 双管齐下
尽管从相对占比看,基金经理的流动性属于行业正常现象,但对于以人为“本”的资管行业来说,如何留住人才是行业共同的挑战。业内人士表示,适当的激励机制探索和考核机制变革有助于基金行业的人才沉淀。
首先,为了激励基金经理尽职工作,采取和业绩挂钩的激励方式是通行做法。通过设立有市场竞争力的薪酬水平,结合延期发放的奖金支付方式在奖励基金经理出色表现的同时,能够对人员流动产生一定抑制作用。
其次,新《基金法》允许专业人士持有基金公司股权、监管层放开基金公司5%以下股权变动审批,为我国公募基金管理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打开了空间。
再者,自持基金是一种对称的激励方式,业绩好时基金经理和投资者同步获益,业绩差时同时受损,这有助于使投资者和基金利益一致。
业内人士表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上述三种激励方式结合使用,避免单一方式的弊端,在奖励基金经理出色业绩的同时,将基金经理与基金公司和持有人三者利益捆绑,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另一方面,建立合理的考核体系同样重要。
目前国内基金公司考核期较短,而且只注重相对排名,不关注基金获取超越业绩比较标准收益的能力,不仅会增加基金经理的压力,还会分散其对投资的专注度。分析人士称,业绩考核长期化,指标多元化,规模因素占比不宜过大,也有助于人才的吸引。
综合来看,基金公司应对基金经理离职,应设计出一套合理的考核体系非常重要,佐以合适的激励形式,促使基金经理朝符合基金公司目标的方向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