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类少、商户少、客户少、交易量小,这些问题导致银行电商很难承担“大数据”任务,银行从交易端突破“互联网金融”的努力到现在为止,并无成功案例。 距离工行的电商网站“融e购”正式对外上线,只剩下最后一个月时间。 理财周报记者获知,在11月初,这一网站就在工行内网上线测试,2014年1月,将对公众开放。 就目前看到的网站页面而言,“融e购”入驻商家并不多,品类也极为有限。大部分工行员工将“工行淘宝”视为一项福利:苹果产品和一些零食均有较好的折扣、可以分期,每天也有性价比很高的“秒杀”活动。 “融e购”上线,意味着这家世界最大的银行也正式被裹挟入“互联网金融”的大潮中。众所周知,其董事长姜建清对互联网金融的解读是:从银行客户交易对手的交易端、以大数据的发掘开始、逐步向银行的支付和融资端以及银行传统业务端进军。 大部分银行应对的方式,是直接进军交易端,即直接推出电商平台与新兴的电商竞争。在2013年,除了建行原有的“善融商城”更加成熟外,交行正式推出“交博汇”、工行研发“融e购”、中行宣布将推出“中银易商”、民生电商筹备“合一行”。 更多的银行在观望,不少人对“互联网金融”感到迷茫。一方面,淘宝双11成交量超过300亿、P2P遍地开花、余额宝抢存款之类的消息不断刺激着他们的神经;另一方面,金融业的传统风险意识又不断地告诉他们,这一轮“互联网金融”中,不可触碰的禁区很多。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不少银行都将互联网金融研究提至较高级别。但由于先期介入的银行效果一般,大部分银行都选择了按兵不动。 银行电商流量之困 在传统电商人士的眼光中,“品类少、页面简单、缺乏推广”是制约银行电商的关键所在。 在电商的理念中,一个网站的发展最重要的是流量。如果每日客户大量地浏览、购买,电商的成本绝对不会低于传统零售。 而从理论上讲,银行电商应该更重视流量。“我们最早打算做电商,是因为跟阿里巴巴的合作终止了。他们一直也不愿意提供有贷款需求的商户数据给我们。所以我们希望用在自己的电商平台上参与供应链金融,自己去掌握数据。”一位建行负责中小企业融资的人士表示。 善融商城一开始,就推出了免店铺租金、免交易手续费、免交易佣金、免服务费等优惠政策吸引商户,各地分行也承担了招商的任务。这一模式,被后来的大部分银行电商所沿用。 但是上述建行人士认为善融商城在数据方面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商户和交易量都太少。” 其中的一个原因是:“银行的电商不可能像淘宝那样,什么商家都可以入驻、什么东西都可以卖。因为商城的客户都是建行的客户,如果引起纠纷很麻烦,所以我们对于商家和商品也都是有甄别的。但是甄别后的商家,规模都不算太小,其实很多本来就是当地支行的客户了,没有增量。” 这样的甄别也导致了所有的银行电商共同问题:品类不足,除了信用卡积分客户之外,很难吸引增量客户。 工行的“融e购”和交行的“交博汇”页面设计相似,在传统电商看来,甚至有点过于简单。首页展示的商品不多,也缺乏有冲击的促销信息。 在已经开通运行数月的“交博汇”上,服装内衣这种一般电商网站公认交易量较高的商品,成交量最大的商品,也不过一两件。大部分商品根本没有购买记录。 据传,在内网测试期间,“融e购”成交量最大的是一些核桃杏仁类的零食。 最后,在传统电商非常重视的引流方面,银行电商普遍表现较差。除了在自己的官网、信用卡客户账单等传统资源提供推广之外,几乎没有银行系电商采取传统电商的“烧钱”式引流截流做法。 如工行和建行的电商平台,一度最主打的产品都是苹果产品,如价格优惠、无息分期的Iphone5S、5C,并且货源较为充足。但是由于毫无外部推广,除了员工与部分老客户注意到之外,大部分客户均不知情。在5S、5C第一波狂潮之后,网站交易量重新回落。 品类少、商户少、客户少、交易量小,这些问题导致了银行电商实际很难承担“大数据”的任务,银行从交易端突破“互联网金融”的努力到现在为止,并无成功案例。 寻找新模式 一部分银行选择了从其他方面突围。如民生银行(600016,股吧)的“合一行”尽管尚未推出,但是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其模式很有可能结合民生银行现有的“两小战略”,即小微金融、小区金融。比如在商户的选择组织上,就会借用民生银行已经相对成熟的合作社、商圈、供应链金融模式,成批组织商家上线。 此外,民生电商还计划为城商行提供电商支持,也为中小电商提供金融、支付支持,希望能够通过多方面的安排,寻找盈利模式。 也有一些银行试图以其他方式涉足互联网金融。如招行尝试涉足P2P,广发等银行试图通过淘宝店销售理财产品等。 “我们研究过这些模式,但觉得并不适合银行业。比如谈到理财产品,现在理财产品其实不愁卖,也谈不上设计创新,我们行做一个5%左右的理财产品,就非常好卖了。即便不涉及监管部门要求、以及营销管理的问题,我们也根本不需要通过淘宝或者其他渠道来做代销。如果要降低线下销售的比例,我们只需要在网银销售做推广就可以。”一家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表示。 以工行为例,目前电子银行的业务量占比超过70%,大多数业务已经通过线上运行。 而P2P也令很多银行感到莫名其妙,主要是其中可能产生的风险问题,令银行望而却步。 此前曾有传言称,农行将步招行之后,也进军P2P。但是农行坚决否认了此事。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农行已经成立了互联网金融推进办公室,由信息科技部牵头研究互联网金融未来的方向。但是到目前为止,业务上并无明显突破。 银行困惑的是,他们现有的大数据和授信体系主要来自于客户的资金端,如一名客户的工资卡如果在工行,工行就能够掌握其大概的收入开支情况。一些大的交易,如客户的信用卡、房屋贷款、车贷,数据也在银行的掌握范围内。 而大部分企业的流水,其实也在银行系统内。 因此,主要的数据盲点,在于大量以现金交易、网上交易为主的小商户,以及个人客户的小笔消费。也就是阿里主推的针对小商户资金周转的阿里小贷、和买家消费信贷部分。 如阿里这样的强势交易端拒绝与银行分享数据,是银行纷纷转攻交易平台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一家银行信用卡部总经理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阿里也曾经提出希望从合作银行得到更多客户信息,也被银行断然拒绝。 阿里等互联网新贵的办法是:以小贷公司的名义,接入央行个人征信系统,从而获得更多数据。据了解,央行已经基本同意这一方向,相关工作正在推进中。 移动金融发力 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移动支付业务达到4.98亿笔,金额达到2.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0.97%和490.2%。 这是移动支付业务飞速发展的一年。 信息技术的进步正推动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可以预见的是,移动金融将成为银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 据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各家银行除了加强传统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服务,更将目光聚集到了手机支付和微信银行领域。 对银行来说,这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移动支付业务5倍增长 手机支付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陌生。客户早已通过短信、POS机和3G无线网络等方式用手机代替银行卡实现移动支付功能。直到2012年年末,央行移动支付系列标准的制定,使得近场支付成为手机银行支付新趋势。 近场支付的代表产品包括NFC手机支付产品,于半年前由浦发银行首推,该产品能够让客户直接通过手机空中完成包括卡片、账户充值、支付、换卡在内的诸多金融服务交易,而无需任何银行网点或自助设备。 随后,银联和移动联合开发的移动支付平台上线,其他银行纷纷完成与该系统对接,也陆续推出NFC手机支付业务。目前,国内已有多家银行进军该项业务,包括中行、建行、光大、中信、广发等银行。 不仅如此,移动支付涉及到多个运营主体,包含芯片、手机终端、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等领域。经过数月的发展,手机支付的相关配套环境已逐步改善。据悉,银联POS机的非接改造接近尾声;国内外品牌手机厂商均有推出NFC手机,多达50-60款。 目前,推出NFC手机支付的银行都是全国性银行,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运营商实现合作。而部分城商行也想推出NFC手机支付服务,却遇到了阻碍。 “从去年年底我们就开始讨论研究NFC手机支付业务。后来选择采用外包服务模式,与银联数据建立合作关系,购买它的卡。但是暂时还没能和移动、联通等运营商总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运营商各地分公司所提供的服务只限于当地,不能实现全国通行。目前我们正在寻找运行顺畅的运营商。”一家东北地区城商行电子银行部负责人对理财周报记者解释说。 “手机支付使得用户消费支付更加便捷,今后移动端将会替代传统支付结算,实体卡会越来越虚拟。但目前,外部受理环境、用户习惯培养仍是它的制约因素。”艾瑞咨询分析师王维东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微信”银行争夺战 作为目前最火热的移动互联网工具之一,微信用户数量已经超过6亿。微信银行由此成为2013年银行业热门的话题。 今年7月,招商银行宣布升级微信平台,推出全新概念的首家“微信银行”。其后,工行、浦发、光大、平安、兴业等银行也陆续推出微信银行服务,上演抢滩大戏。 理财周报记者了解到,浦发银行目前已经推出微理财和微取款功能,客户可以实时查询各类理财产品信息,简化取款过程和相应的手续。据浦发银行透露,其微支付、微汇款、微融资等功能也将陆续推出。 光大银行也不甘落后,其微信银行可以提供全面的日常缴费功能,涵盖8大类、约300项缴费业务;中行则在微信中提供了金融工具小助手。 目前,银行推出的微信银行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以浦发银行为代表的交互方式模式。浦发和腾讯深度合作,通过文字、视频、图片、语音等交互方式通过微信来实现金融服务。第二种,以招行、兴业、平安等多家银行为代表的页面跳转模式。这种模式被业内人士称为“微信版”手机银行,微信仅是手机银行的入口。第三种,则是以中行等大行,江苏银行等城商行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模式。微信银行仅提供信息推送服务。 看到大行们扎堆微信银行,一些中小银行也开始着手筹备微信银行。 “小银行没有太多的试错成本,在金融创新上会比较弱。对社会上热点的服务我们会跟进,避免被大行拉开差距。”郑州银行行长助理张文建告诉理财周报记者。 理财周报记者从微信银行业务相关知情人士处了解到,中小银行通常会把项目外包给第三方。银行通过对国内已有的微信银行进行调研后,将需求提供给第三方。初期,微信银行的版本和同业相似;后期,则将根据自己银行的特色,加入相应服务。 “现在还处于摸索阶段,部门间的协调、分管、流程都还没有厘清。暂时先参考同业,做起来再说。”一家城商行内部人士解释说。 相对于国有银行,外资行对于微信银行业务则表现冷淡,目前没有一家正式推出微信银行业务。 一家外资银行内部人士向理财周报记者坦言,“微信用户虽然超5亿,但是近70%年龄层次在30岁以下人群,这与外资行高净值人群的目标定位有一定差距。” 此外,他表示,“尽管目前微信用户很多,但至于他们是否会真正使用微信这个社交平台来操作还要进一步研究。我们会关注这块领域,但是否需要用这个渠道还要根据市场定位、战略发展以及安全保障来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