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西43岁了,有一个6岁的儿子。“我告诉他我以前是个科学家,他不信,还特别生气。”
“讲脱口秀其实是一件很刺激的事儿:一间屋子里面大部分都是陌生人,大家都在笑同样一件东西——那个能量是非常强的。而且观众听到了好的脱口秀,接下来好几天心情都特别好;演员也一样,好几天都特别兴奋,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黄西说。
黄西43岁了,有一个6岁的儿子。“我告诉他我以前是个科学家,他不信,还特别生气。”今年正式从美国举家搬回北京的他,彻底放弃了生化研究事业,转向他所热衷的脱口秀喜剧舞台。
“我以前的高中同学有的不理解,也有些人挺羡慕——他们虽然有着很好的职业,但人到中年也没有什么激情了。所以我能做自己想做的事儿还是很幸运的。”黄西将于12月27日起连续五天在上海共舞台ET聚场演出个人脱口秀专场,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他聊到了回国之后的见闻感想。
在央视讲段子
眼前这位戴着大框眼镜、留着寸头的男人,他讲话非但不搞笑,反而比常人更木讷,应对每一个问题都以最简单直白的话来作答。
黄西24岁去美国留学,取得生化博士学位之后便进入一家跨国制药公司工作。业余时间,他总是不忘收集各种笑话段子,甚至报名参加“笑话写作成人教育班”。2002年第一次登台时,黄西已经顺利拿到美国国籍,事业家庭都很稳定。白天上班,晚上去当地各种有喜剧演员出没的酒吧、俱乐部“混个熟脸”,平时则钻研自己的原创段子。
“美国喜剧明星、编剧、导演都是俱乐部出来的,很多人在俱乐部做得很不成功,但是浸染之后就成为很好的导演。很多人从十几岁就成天在那边泡,二十几岁之后,讲得不好就去当幕后,反而可以做得很好。”
黄西很快就从竞争激烈的喜剧圈子脱颖而出;2003年,他甚至打入了波士顿国际喜剧节的决赛。一个老老实实的理科生成功地从酒吧、俱乐部一路走到大卫·莱特曼深夜秀,又在美国副总统晚宴上大放异彩。
今年中央电视台二套开播的新节目《是真的吗》,邀请了黄西担任嘉宾。每期一个主题,由他先来讲一段中文脱口秀;再播出视频,对生活中常见却众说纷纭的科学问题给予实验和解释。尽管黄西的每一个笑话都会被节目后期配上的笑声打断,但他依然令这个形式新颖的节目排到了该频道收视率的前列。
用幽默消解恐惧
黄西说,这次在录影棚里录制的脱口秀节目有点类似美国喜剧中心的流程:央视栏目组的工作人员负责写段子,然后与表演者黄西商量与修改,最终以他个人的视角呈现。“中国传统相声基本上是在讲一个故事,不经意间抖包袱;但美国人会觉得长故事是假的,不去买账,所以宁可讲碎片式的段子。”他说。
英美两国都有深远的脱口秀文化,很多人都是大学毕业后凭兴趣就加入这个行业。在中国大城市里的年轻白领和大学生当中,也出现了不少类似的脱口秀小团体。
黄西在上海、深圳、北京都曾受邀参观这些民间俱乐部。“觉得他们做得挺有感觉。大多是白领,博士、医生,下班之后就去讲。脱口秀不需要讲长故事,基本上就是对某件事情有个什么态度、感想,只要弄得有意思就行。”他说,“必须是原创的,不能抄别人,个人化强一点,最好是几句话之后别人就知道了你这人是谁,大概对事件有什么看法。”所以讲笑话这件事儿其实是可难可易。
说到脱口秀的真谛,黄西引用了卓别林的话:“幽默给人一种存在感。”“我以前搞科研,但很多事情根本没法用科学解释,为什么这人突然中了彩票、那人走在路上突然被东西砸中,通过幽默感可以让人找到说法。”他说,“做脱口秀以后,我身上没有太多恐惧感了。很多好的写手在自己离婚的时候写的段子的成功率最高。不一定写事情本身,可以用那种情绪去写别的东西。它成为一个精神寄托,原来很多东西可以放松点看——事情再糟至少也可以讲成一个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