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200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莱辛近日离世。“爱猫成痴”的她在童年时代就养了40多只猫。
当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从瑞典传到她伦敦西郊的家中时,还差一周就满88岁的老太太刚出门去附近的小市场买菜。回到家,她发现记者们已经围住了家门口。在诺贝尔史上最家常的记者招待会上,莱辛说,“我想我得奖的原因是我已经88岁了,他们总不能把奖给一个死人,所以就趁我还活着的时候,赶紧颁给我。”
多丽丝·莱辛,是文学巨匠,也是一位祖母。她爱穿居家服和“波西米亚长裙”,看上去和一般的家庭妇女并无二致。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的中文版译者陈才宇1999年拜访过她,他写道:“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老人有着极其漫长而曲折的精神旅行,始终凝望社会,从未止于思索。直到英国当地时间11月17日,94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溘然长逝。莱辛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
“莱辛在文学成就上很难与她同时代的其他杰出作家相比较,她的特点在于:表现出她那一代有社会理想的女性的追求与迷惘。她无疑是个理想主义者,不过,同时我又很难说她一直坚守着一个理想。”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中国社科院外语所研究员、翻译家黄梅说。她的精神世界从未有抛锚之处,她抗拒着人们为她贴上的标签,不愿自己的立场被固化;不停歇地思考着社会;又探索新的写作手法。“莱辛的作品语言通俗、口语化。故事性不强,但主题宏大、思想深刻。具有实验性,现实主义之中糅杂了后现代元素。”陈才宇接受本报采访时如此描述莱辛作品的特点。
莱辛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就已享誉世界文坛,以至于很多人认为,诺奖之于她整整晚了40年。“2007年前,她几乎已经得到了所有重要的文学奖项。”浙江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曹洁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道。也正因于此,莱辛的一些重要作品在中国早已广有译介。
自1999年最早引入莱辛作品,译林出版社至今已有莱辛12部作品的版权,包括莱辛最有影响的小说《金色笔记》《野草在歌唱》《幸存者回忆录》在内,译林将在未来三年内推出这些小说新的中文版。此外,浙江文艺、南京大学出版社、上海译文、九久读书人等也有对莱辛作品的译介。
“精神漂泊者”
莱辛探讨感情,但不局限于感情。半个世纪的写作历程中,她从未停止对社会、政治与人性的探查。总体而言,她的作品主题宏大:种族歧视、人类的生存环境、性别、社会排斥、男女关系的探讨尽在其中,而后殖民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等20世纪流行的思潮,在莱辛的小说中也都能找到影子。
莱辛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瑞典学院给出了这样的致辞:“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金色笔记》被单独罗列了出来,被称为是“先锋性的作品”,“影响了20世纪的男女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之一”。
1962年出版的《金色笔记》被公认为是莱辛的代表作。她打破了按照时间叙事的传统写作方法,以名为“自由妇女”的第三人称中篇故事为框架,分五个小节记叙两位单身母亲的生活和事业。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和女权主义者的关注。
不过,此后莱辛就开始了与“女权主义者”这一标签的抗争。她在不同场合表示她并非“女权主义者”。在黄梅看来,莱辛的写作不断创新,无法用任何标签框定。“精神漂泊者”也许是更能贴近莱辛精神世界的词汇。
“她的作品中其实投射着非常多的社会理想。虽然她自己极力否认‘女权主义者’的标签,但是别人说她是女权主义者并不为过。只是她不愿被标签所捆绑,把自己的立场固化。”黄梅告诉本报。
作家与猫
在《特别的猫》一书中,面目稍显严肃的女作家展现出了自己生活化的一面。
《特别的猫》里讲述了人与猫之间的动人故事,莱辛细数猫给她带来的欢乐和忧愁。在她笔下,猫的世界精彩纷呈。故事从莱辛在非洲的童年开始。猫的世界,有残酷与悲哀,也有欢愉和温暖,有的故事令人扼腕,而有的则令人莞尔。莱辛在书中所写的不仅是猫,也有人性的影子。
莱辛“爱猫成痴”,童年时代,她就养了40多只猫。之后的生活中,也一直有猫相伴。因为融入了自己照顾宠物的经验,《特别的猫》可以算得上是莱辛诸多作品中最具幽默感也最温情的作品。
因此,《特别的猫》在台湾早已极为畅销。2008年,它被浙江文艺出版社引进之后也获得了不俗的销售数字。当时统筹引进莱辛作品的曹洁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莱辛是个非常高产的作家,当时要引进她的作品根本无从下手。后来从北京一个记者处得知,《特别的猫》在台湾反响很好。正好此时,宠物这个题材热了起来,又是诺贝尔奖得主笔下的宠物,就很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