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以来的市场调整,尤其是创业板和中小板的大幅下跌,如深秋的一场暴雨,浇醒了大量曾满怀高成长和新兴经济憧憬的投资者,也为年末的市场带来了阵阵凉意,或许也为今年以来的中小股票结构性行情划上了句号。 凉意已来,寒冬未至。在经历了连续的大幅下挫之后,如年内的大牛股华谊兄弟、中青宝自国庆节后以来下跌幅度均已超过40%,市场在技术上和投资者心理上都存在一定的反弹要求,短期市场或以反复震荡形式呈现,但从多方因素考量,中小股票的寒冬或将到来,其风险仍不宜轻视。 中小股票高成长梦幻已破灭,但整体估值仍高企。成长故事是年内创业板行情的最大支撑,然而随着三季报披露,伪成长的现实逐步露出水面。根据355家创业板公司披露的三季报,所有创业板公司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1613亿元,同比增长21%;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186亿元,同比增长仅5%。其中,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下降或亏损的达179家,占比近一半;而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的仅45家,占比仅13%。单季度来看,虽然355家创业板公司第三季度合计营业收入环比二季度上涨1%,但净利润却环比下降10%,业绩状况堪忧。没有切实业绩成长支撑的高估值是泡沫的典型特征。三季报已成为压垮本轮创业板和题材概念股泡沫行情的最后一根稻草。 然而,尽管截至31日收盘创业板指自高点回调以来下跌幅度已有13%,但根据深交所网站公布的数据,355家创业板的平均市盈率仍高达50.37倍。仅个位数的利润增速显然难以支撑整体高达50倍以上的市盈率,板块整体估值的回归空间仍然较大。 年末的市场资金面环境并不乐观。央行周四在继周二开展7天期逆回购操作后再次开展了160亿元的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4.30%。受此影响,货币市场短期利率均大幅回落。央行的两次逆回购操作有利于缓和短期市场资金紧张状况,但并不能改变中期资金可能趋紧的局面。周三,农行五年期固息债招标发行,中标利率高达4.02%,超出市场普遍预期。尽管9月份外汇占款达到了1263.62亿元,但随后央行便暂停了向市场投放资金的操作,并在两周内净回笼资金逾千亿元,体现出央行在四季度CPI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有意在年底维持货币市场环境略微偏紧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年内不启动IPO融资,年底市场资金面也难以乐观。 对于涨幅已大的中小股票而言,包括创业板、手机游戏、民营银行、影视传媒、土地流转等在内的概念板块个股,年内最大涨幅普遍达到2倍、3倍,甚至更高。然而,除极少数真正具有良好长期成长性外,绝大部分缺乏基本面支撑。从二级市场盈利模式上来说,这类个股主力资金的运作模式必须依靠低买高卖,即赚高位买入的投资者钱。在经历了巨大幅度的拉升后,目前这类板块的主力资金浮盈丰厚,获利卖出压力较大。根据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网披露的证券市场交易结算资金余额,上周交易结算资金再度流出43亿元。自创出本轮反弹高点的9月12日以来,共计6个交易周,其中5周交易结算资金净流出,累计流出资金达275亿元。随着年末的临近,各路资金需要真金白银应对年终结算,大量资金或将持续流出二级市场。 近期市场的做多阵营在持续裂变,累计涨幅巨大的牛股纷纷跌停,资金出逃迹象十分明显,且处在资金流出的初始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轮中小市值股票行情之前的调整中,部分投资者仍较为淡定,抄底心态仍重,中小股票调整或远未结束。尽管高铁、航天军工、节能环保、医疗保健、民族品牌等板块长期受益于经济改革和转型,中线可战略关注,但也需注意可能受到中小市值股票调整的不利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