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0、6.09到6.08,近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路势如破竹,直逼5时代。与人民币汇率屡创新高,海外资金试图涌入的火热场面相比,下半年来的点心债市场要冷清得多。20单不足50亿元的发债规模、供需不合拍的节奏让点心债市场愈发冰冷。
发行低迷 供需不合节拍
Wind数据显示,7月至今,离岸人民币市场共发行点心债20单,规模为48.15亿元。7月份点心债陷入零发行的停滞局面(该数据不包含大额存单)。经过8月份的调整,9月份和10月份在港离岸发债有所改观,但整体仍处低迷区间,而且大多为金融机构发行的银行票据。比如9月份以来,点心债共发行16次,其中工商银行票据占14次之多。
与之同时,亚洲美元债整体也呈现相似的轨迹。不过,在7、8月遇冷后,迅速恢复。仅10月22日至23日两天,就涌现多达4笔美元新债,其中海通证券发行5年期9亿美元信用增强债券,中国铝业则发行5年期美元永久债,而恒大地产以高达9%的初步利率与中国海外发展同日推出美元优先票据。
“我们正准备以美元发债。目前来看,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从发债年期、票面利率以及资金体量等综合考虑,融资成本都比美元债要大。”一位不愿具名的某央企内部管理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透露。
某大型银行相关交易员也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证实,现在市场有很大变化,自从10月份人民币汇率快速升值以来,很多企业都选择以美元发债。现在点心债发行很少,前段时间有不少客户还担忧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持观望态度,现在基本是无债券可买。
对此,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点心债发行今年以来供需不合拍。以往基于人民币升值预期和较高的信誉度,投资者对点心债备加青睐,但由于发债企业资质等原因,发行份额很少,基本是供不应求。譬如,2012年8月工行点心债曾获5倍认购。今年7月份,汇率走势面临不确定性,投资需求也随之减少,曾出现过发行方防止滞销而被逼提高票面利率的情况。当前,点心债发行规模的低迷,主要是因为融资企业更愿意选择发美元债券。
某知名券商分析人士也认为,点心债相对而言流动性有限,从发行规模和期限而言都不及美元债券,另外,多数中国企业都认为人民币在未来2-3年内会升值,以美元发债,若人民币维持年均1%-2%的升值速度,等于可抵消部分利息成本,因此发行美元债券更能节约成本。
总量上升 普通企业发债无几
此前惠誉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所有类型企业共发行了总额400亿元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已经相当于2012年242亿元的1.65倍,因此全年发行量超越去年已无悬念。不过,非金融企业的发行量有收缩迹象,今年前三季度非金融企业仅发行了30亿元,要与去年全年的50亿元持平很有困难。
2011年10月,发改委曾批准了5家部委直属的国企赴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总额250亿元,目前已用完了其中的170亿元。由于融资渠道充裕,包括华能、大唐和中国五矿均保留了可观的发债额度,对离岸市场兴趣有限。
国家发改委2012年5月正式对外颁布《关于境内非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按照规定,未来央企申报发行点心债可直接向国家发改委提出申请;地方企业向注册所在地省级发展改革委提出申请,经省级发展改革委审核后报国家发改委审批。
对于境内企业而言,赴港发行点心债最大的吸引力是债券利率远低于内地。“目前香港离岸人民币的存款规模不是很大,大约7000多亿元。在市场小容量的情况下,扣除银行资金周转和发行费用等因素,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融资成本马上就上去了。因此,一些大的发行主体或许没有那么大的热情。”赵庆明对《经济参考报》记者直言不讳。
自2007年7月国家开发银行首家被批准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50亿元起,包括中行、国开行、东亚银行等在内的中外资金融机构都纷纷发行点心债。2007年6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境内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规定金融机构“应在发行人民币债券所筹集资金到位的30个工作日内,将扣除相关发行费用后的资金调回境内”,同时还规定了向外管局申请资金调回的具体时限和流程。
上述券商人士指出,对金融机构来说,点心债资金回流不存在太多障碍。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情况要复杂许多。2008年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文件,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也可赴港发债,但资金如何回流则未有相关制度保障。这或许正是近来银行发行点心债占大头的直接原因。
前景不明 供需矛盾一时难解
渣打银行日前分析认为,人民币当前的走势反映出中国政府在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国经济的通胀触底回升,希望吸引资金流入国内资本市场以及提升出口贸易行业的竞争力。另外,发改委正谋划将离岸发债的企业类型由部委直属央企扩大至地方政府下属的国有企业。
“香港的人民币点心债发行会逐渐回暖,现在大部分投资者只是审慎地持币观望,并没有放弃购买人民币债券资产的想法。”一长期关注离岸人民币市场人士表示。对此,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李建军也撰文指出,对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其最大的警示在于,如果没有一定体量的海外资金规模,海外市场的发展根基就会变得脆弱。
不过,赵庆明认为,发改委谋划扩容离岸发债企业类型或是未来企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民币国际化没有太大联系,因为点心债的发行基本上只是香港投资者和内地企业之间的人民币流通。点心债只是“光鲜”过后的一个债券产品而已。对于点心债未来能否走出低迷,赵庆明则表示悲观态度。他认为供需矛盾一时很难解决。
对此,李建军则认为,“造血远比输血重要”,仅靠升值预期带来的收益是不可持续的。当前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的核心观念不是相互争夺有限的海外人民币存量,而是看哪个市场能够提升信用创造能力,进而创造出新的、更多的货币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