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期,中国资本走出去已步入“第三季”,与前两个阶段占领资源、“海外抄底”相比,理性投资、着眼长远将成为其特点。不过,海外投资依然面临国外投资保护、国内法律不健全等一系列障碍,尤其是企业融资瓶颈突出,海外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仍在初步摸索阶段,“走出去”的金融配套“短板”明显。
近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势头强劲,数量和金额都持续加码。5月29日,双汇国际5月29日宣布将以71亿美元收购史密斯菲尔德,这是迄今中国企业规模最大的赴美投资案。该交易已于9月16日获得美国联邦政府批准。
此外,中国企业抄底国外楼市也动作频频。继今年5月31日SOHO中国首席执行官张欣牵头的地产开发商财团收购通用汽车在曼哈顿市中心办公楼的40%的股份之后,复星国际10月18日发布公告称,以7.25亿美元的价格买入了摩根大通办公楼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这是中国公司迄今为止对纽约建筑物的最大笔收购。
来自德勤、安永等机构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尤其是对外并购增长明显,再创新高。
频频出海 中企海外并购金额再创新高
“随着2013年上半年美国、欧元区和中国等经济体峰回路转各自踏上复苏之路,大中华区企业对外并购活动又攀新高”,德勤中国日前发布的对外并购年度报告称。该报告显示,与上年同期相比,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外并购活动和交易规模增长明显。今年发生交易98宗,价值353亿美元,而2012年上半年交易数量为97宗,价值229亿美元。
德勤中国企业并购服务全国领导人叶伟文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13年以来,美国、欧洲和中国经济显现的增长信号使得中国企业的态度日益乐观,进而加大了海外投资,这也不足为奇。
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发布的中国海外投资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上半年中企海外投资增长明显。该报告称,2013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相比于2012年上半年的313.4亿美元,同比增长34%达421.2亿美元。截至2013年上半年,北美、欧洲与亚洲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大目的地。
结合近期频繁发生的海外并购和中国经济形势,一些专家认为,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产物。长期从事跨国并购咨询和中介服务的马凯集团董事长李震介绍,随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各种资源要素不断上涨,目前中国经济正朝产业优化的层次发展,而对于国内的普通产业和低端产能,转移到国外去分得一杯羹,成为一些企业的新选择。另外,今天全球经济的布局并非均衡平等,这也为中国的资本、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
对于企业而言,投资海外是进入世界经济链条,获得稳定收益的一条有效渠道。天合光能集团董事长高纪凡说,从近期中国大量资本进入海外发展房地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投入食品行业来看,中国企业开始进入海外的基础性、普通性行业,其经济性更强,战略性和政治性变得更弱。在中国国内很多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竞争加剧、利润摊薄的情况下,企业投资海外反映的是资本逐利的基本特征,目的在于加入世界经济链条,获得一份稳定收益,显示了更强的理性。
从资源大战海外抄底到趋于理性 中企海外投资走入“第三季”
专家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期,中国资本走出去已步入“第三季”,与前两个阶段的占领资源、“海外抄底”相比,理性投资、着眼长远将成为其特点,这有助于中国企业平和地融入世界经济。
与现阶段的“第三季”相比,中国资本投资海外曾有过从资源大战到“海外抄底”的经历。沿着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演变轨迹,不难找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原材料工业进入高速上升通道。以进口铁矿石价格飙升为代表,突然放量的中国需求拉动了国际能源、资源价格上涨。为此,中国政府也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获取海外资源,以分享资源权益的方式,平抑进口价格,这可谓近些年来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第一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利用危机带来的难得机遇进行“抄底”,成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新选择,可谓中国资本投资海外的“第二季”。这阶段的投资主要是低价收购海外知名品牌、高精尖技术和专业研发团队,使中国企业以较低成本迅速获取这些原先可遇不可求的资源。
有的地方甚至政府推进,全民皆兵,展开一场轰轰烈烈的“海外抄底”行动。比如地处中国东北的重工业省份辽宁,就掀起了收购百家海外科技型企业和引进百支海外研发团队的“双百”工程,3年间就成功并购海外企业102户,引进52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研发团队480个,引进高层次研发人员1830人。这些有效地提升了老工业基地产业水平,尤其是装备制造业研发和生产能力,实现了弯道超车、危中寻机的目标。
不过“海外抄底”也有自己的问题。美国MMC集团董事Elaine La Roche说,过去中国资本并购企业,拿支票买下来就算搞定了,而在管理、经营和融合方面做得很差。
而现在的海外投资则进入到更加理性化的阶段。瑞银集团中国区主席兼总裁李一说,中国企业在汲取以往的经验教训之后,在投资领域、投资模式、经营方式的选择上更加务实,比如有的企业不再追求控股,有的企业与PE、主权基金合作投资,有的企业更加注重并购之后的文化融合,意识到交易结束只是工作的开始。
随着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其投资方向和特点正发生改变,比如投资主体不再以国有企业为主,而更多的是民营企业来完成,投资方向也从原先的战略性产业,开始进入零售、食品、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普通行业。这些都表明中国资本正在进入海外寻求稳定收益,其海外投资行为正变得平和与理性。
走出去仍有障碍 融资难题待解
展望未来,大多数机构均对今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增长持乐观态度。安永中国海外业务部主管合伙人周昭媚说:“中国私营企业正加快对外投资;私营企业正放眼海外,期待攫取销售渠道与品牌投资以及扩张核心业务的更多机遇。未来几年,中国对于农业、技术与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将在全球范围内出现史无前例的增长。”德勤报告也预测未来12个月中国对外并购投资将出现两位数的增长,这次的对外投资升温将着重响应获取最佳技术实践以及资源资产的需求,同时集中在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方面。
不过,业内人士也指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依然面临国外投资保护、国内法律不健全等一系列障碍,尤其是当前企业融资瓶颈突出,“走出去”的金融配套“短板”明显。普华永道中国北京咨询服务部主管合伙人卢玉彪就指出,今年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对海外并购的态度比预期谨慎些,获得并购贷款的难度加大可能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全国政协经济委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日前表示,当前单一的融资方式不仅加重了企业的财务负担,而且会带来一些财务风险。“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和投资项目主要还是自有资金、或者是银行的贷款。至于在国际上发股和换股等方式还很少利用,这是局限性所在。”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说,与国外成熟的基金运作模式相比,我国的海外投资基金还非常少,可以说刚刚起步。
据上述人士介绍,基金运作要求相对短期的回报率,而企业海外投资可能是长达5—10年的战略规划,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对基金运作管理能力要求很高。而在国外,一些海外投资基金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行业细分能力和管理能力都很强,他们一般是看准行业整合机会,在5年内将项目上市,要么就是通过短期的过桥融资方式,在一两年内就退出。而在我国,由于缺少经验以及资本项目的管制,目前海外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仍在初步摸索阶段。
专家表示,从实践看,海外投资合作所需资金往往数额巨大,企业对外投资需要数量较多的贷款,而我国金融机构普遍存在外汇存贷款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外汇头寸严重不足,企业对外投资一般只能从银行贷到人民币,再用人民币去购汇,这样企业投资面临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影响了企业对外投资的积极性。因此,建议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运作外汇储备支持企业“走出去”,建议用外汇储备建立海外产业投资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