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全面退潮,市场风声鹤唳。
10月16日,包括影视传媒、手游、自贸区和土地流转等热点板块全面大跌,沪指收拖累跌破2200点,报收于2193.32点。尤其是前期备受关注的牛股光线传媒、华谊兄弟、北纬通信和陆家嘴等纷纷跌停。
电力和水泥等传统权重板块表现较为坚挺,使得市场对于大盘风格切换的猜想再度风靡。
就在日前,创业板总市值刚刚攀上1.5万亿大关,相比年初的8700亿规模,整体增长超过七成。经过此次大跌,这一数据回到1.5万亿之下,截至昨日收盘跌至1.46万亿元。本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悉,这一机构动向似乎对这一波回调早有反应,北京某业绩领先的基金前期已经将仓位回调至70%左右,而且一只盘子较小的基金,曾出现快速调仓,只在两三天时间即调仓完成。
热点大跌基金恐慌性抛售
昔日热钱集中的热点板块转眼几乎全部折戟,且其中多数是中小板和创业板个股。
按照当日盘内数据,创业板300余亿元的成交额中,流出性成交超过流入性成交约50亿元,显示出当日市场或有不少资金系恐慌性抛售。
按照北京某股票型基金经理的说法,这一走势与当日传出周五公布IPO征求意见稿的消息有关。更早些时候,摩根士丹利华鑫某基金经理指出,四季度,IPO重启始终是一把悬着的利剑,亦可反映IPO重启的一举一动对于A股投资决策的影响。
同一天,包括上海电力、长源电力等电力股,以及海螺水泥、冀东水泥等表现强势,因此引发了市场对于市场风格转变的猜想。
有券商人士受访时认为,由于中小板、创业板整体估值偏高,随着各类热点概念的轮番炒作,资金面对市场格局稳定难免开始担忧。
深圳某私募机构人士坦言,从今起市场热点的交易特征来看,不少板块的换手率持续维持在高位,也显示出,这些板块的走势有阶段性见顶的趋势。
对此机构间的分歧显而易见。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认为,10月份市场对改革的预期依然强烈,主题投资或继续大行其道。同时,提出包括上市公司三季报、IPO和地方债等方面的风险,亦将影响市场整体表现。
博时基金宏观策略部总经理魏凤春也认为,在宏观经济组合难以大超预期的“平稳”时期,主题性的投资热点仍可能意犹未尽。以自贸区和上海国企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主题(还包括如土地、零售O2O、文化、信息化等),主导市场结构的特征或将持续。
创业板1.5万亿大关遇阻
数据却仍令人瞠目结舌,市场对于风险的担忧开始上涨。
截至10月15日,A股创业板市值已经达到1.51万亿元,且已经在1.5万亿以上徘徊许久。而在今年年初这一数据只有8700亿元,短短三个季度时间,创业板市值增加了近6000亿元。
相反同期,沪深主板市值则变化较小,仅增长240亿左右,仍然维持在19万亿的水平。
也是在这一背景,10月16日,随着热点板块集体大跌,创业板市值回到1.5万亿下方,收报1.46万亿。
1.5万亿大关前遇到阻力,其更深刻的原因则是市值暴增的同时,其中多数个股并未获得有效的业绩支撑。
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根据中小板公司三季度业绩预告得出判断,目前已有数据的业绩增长中枢为8.2%,和目前中小板全年30%-40%的业绩增速仍有较大差距,成长性可以被证伪的个股有下跌风险。
“前期不少炒作个股根本没有业绩支撑,这次回调也在预料之中。”北京某大型券商人士持相似的观点。
按照上述知情人士的说法,北京年内绩优的基金公司此前已经开始调仓,将整体仓位降至七成左右。与此同时,个别体量较小基金调仓速度很快,仅在两三个交易日即完成调仓。
这种迹象或反映出机构投资人对于市场的担忧。从上述基金公司的业绩来看,该公司似深谙概念股炒作,今年以来业绩在同类业绩中排名领先。
市场一旦分化,或对下一步机构业绩走势带来颠覆性的影响。
日前亦有业内人士曾透露,目前不少基金经理仍在加仓传媒类个股,这一举动似乎反映仍有机构坚持上述炒作的逻辑。
从历史数据来看,中小市值股票,尤其是创业板的炒作,几乎贯穿今年前三个季度。且目前几乎所有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正是从中受益。临近年末收官,一些机构的年度业绩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倚赖这一逻辑能否持续。这一点,或在四季度市场争议中,反作用影响机构资金的流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