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美商媒体近日撰文表示,近期新兴市场货币大范围下跌,这迫使央行急忙收紧政策,以稳定金融市场。人们不禁产生疑惑:造成新兴市场货币普遍暴跌的罪魁祸首是谁?该媒体给出了其答案。
美国充当冤大头
几年前,当美联储(Fed)开始推行第三轮量化宽松(QE3)时,一些新兴市场的领导人就开始大声抱怨。他们认为,美联储无止尽的资产购买计划的目的是压低美元汇率以获得贸易优势。他们担忧美国超宽松的货币环境将导致大量的“热钱”涌入新兴市场,并推高这些国家的汇率。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仅仅害怕美国的出口优势将使新兴市场国家的对外账户出现赤字,而且还对这些资金突然停止流入心存担忧。
乍一看,这些担忧似乎有理有据。美联储做出的将在今年晚些时候开始缩减购债规模的暗示确实导致了大量资金逃离新兴市场。
但是,此观点忽视了这些资金流入新兴市场以及这么多国家对外账户出现赤字的真实原因。其实,真正的元凶是欧元区。
实际上,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造成这些国家经常帐的大幅变动,因为美国的对外赤字近几年并没有显著改变。目前的模型告诉我们,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确会对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对经常帐的影响不会太大,因为本国货币的走软对出口的有利影响被国内需求的增长所导致的进口增加所抵消。
这种情况就发生在美国,该国近期经济反弹一直伴随着进出口的扩大(不仅仅是出口的扩大)。因此美国实施的多轮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市场(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影响大体上应该属于中性的。
欧元区才是罪魁祸首
欧元区的财政紧缩政策对该地区的经常帐产生了重大影响,该地区2008年经常帐赤字接近1000亿美元,而到今年,经常帐却盈余3000亿美元。这是资金突然停止流入南欧国家的结果,这些国家因此被迫将赤字转为盈余。此外,欧元区北部国家德国和荷兰的需求没有出现增长,因此欧元区经常帐盈余为全球最大,甚至超过了中国。
欧元区经常帐由赤字转为盈余并不是受益于欧元“竞争性贬值”,欧元仍旧强劲。欧元区目前经常帐盈余这么高的原因为国内需求是如此的疲软,以至于进口在过去五年处于停滞状态。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财政紧缩。欧洲需求疲软是新兴市场经常帐恶化的真实原因。
有鉴于此,新兴市场领导人应该抱怨欧洲的紧缩措施,而不是美联储量化宽松。美联储主席伯南克有关缩减QE的言论或许引发了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但导致新兴市场目前如此脆弱的原因为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