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ike Fuelband、Fitbit Flex到Jawbone
Up,人们用手环或其他设备记录自己的运动量、睡眠质量以及作息规律,希望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自我行为作出指导,是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终极期待。
2012 年 1 月,美国纽约,老牌运动巨头 Nike 推出 NIKE+ FuelBand,这款腕带是耐克运动数字化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用手环或其他设备记录自己的运动量、睡眠质量以及作息规律。在不知不觉中,你已成为“自我量化”运动的践行者。2007
年,《连线》杂志的编辑加里·沃尔夫(Gary Wolf)和凯文·凯利(Kevin
Kelly)发起了一场自我量化运动,希望人们通过测量身体每个部位和生活中每一件事来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至少用量化的方式得到更好的自我认知。
随着智能手机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对个人最重要的生活行为进行数据收集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简单而不受限制。今年 5 月,被称为“互联网女皇”的美国知名风投
KPCB 分析师玛丽·米克尔(Mary Meeker)在《2013
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预计未来几十年内,可穿戴设备及新的设备类型,如无人驾驶汽车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并且引发一场个人数据的革命。”
市场研究公司 Juniper Research 预测,今年智能可穿戴产品市场将达 8 亿美元,而明年会达到 15 亿美元,预计 2017
年智能可穿戴设备年销量将从目前的 1500 万件增至 7000 万件。市场研究机构 Gartner 的预计更为乐观,认为 2016 年这一市场规模就将达到
100 亿美元。
尽管这个领域的开发者已经创造出不少玲珑的硬件,能实时监控人体的各种指数,并将它们汇总为漂亮的图表和曲线,但如何有效地利用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人们的行为作出指导,是人们对可穿戴设备的终极期待。
Jawbone Up 腕带携带者通过智能手机从云端下载相关数据。今年 4 月,Jawbone 也推出了自己的 UP 开放平台,向所有第三方开发者开放
API。
Nike Fuel、Fitbit Flex 和 Jawbone Up
这三款都是智能手环,它们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你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发送到手机APP上。它们的功能大同小异,都能监测步伐、消耗的卡路里,Jawbone
Up 和 Fitbit Flex 还能监测睡眠。其中,Jawbone Up
拥有智能唤醒功能,也就是会在判断你进入浅层睡眠的时候逐渐把你从睡梦中唤醒。Fitbit Flex 和 Jawbone Up
都能手工输入数据,每天喝的水,每天吃的食物等等,手工输入后,它会自动记录你的卡路里。而 Nike Fuelband
不允许用户输入数据,它不关心你吃了什么,你睡得如何,它甚至不允许你计量步数和卡路里,它唯一的标准就是你燃烧了多少
Fuel。
三个智能手环的背后,三家公司背景各异。耐克是老牌运动巨头,2012 年推出的 Nike Fuelband
腕带是耐克运动数字化战略中十分重要的一环。2012年,耐克的数字运动平台 Nike+ 迎来爆发式增长,线上社区注册用户数从年初的 500 万迅速增加到 1000
万以上,近日低调宣布用户量已经达到 1800 万。耐克专注于运动,Fuelband 结合
Nike+,利用圈子分享数据的方式营造竞争氛围,另外开发了一些趣味小游戏,鼓励用户每天完成一定的运动量。
今年 1
月,Nike+ 试图把自己变成一个平台,开放接口,以便开发者将 Nike+ 的健康和运动数据接入到自己的应用中。譬如用户能在 Path 上分享自己 Nike+
中记录的运动数据,并与好友互动。如果好友在你跑步时评论,你能听到欢呼声。如何利用 Nike+ 平台的数据?有人猜测,比如 Nike+
能记录跑步路线,或许有第三方服务商会在热门路线沿途设置自动售货机售卖饮料。
Fitbit,一家硬件公司,但两位创始人互联网出身,毫无硬件开发经验。他们一开始瞄准的是一款古老的产品:计步器。他们推出的第一款产品是 Fitbit
计步器,和计步器老大欧姆龙不同的是,在运动完后,数据会自动上传到云端,在 Fitbit
的网站和客户端上,所有运动数据会自动生成一系列专业的分析报表,用户可以一目了然地掌握自己的运动情况,并及时作出调整。用户也可以在 Fitbit
的社区内进行比较和分享。和Nike相比,Fitbit
想进一步挖掘这些数据的意义。它们希望在鼓励用户锻炼的同时,监测个人基础健康。
去年 1 月,Fitbit
又发布了一款智能电子秤 Fitbit Aria,测出的体重、脂肪含量、BMI
等数据,也能同步至云端。体重和运动量的数据可以关联,对于想通过运动控
制体重、监测运动效果的人来说,这无疑十分有吸引力。根据 Fitbit 官方网站提供的数据,带着 Fitbit
产品的人每天会多走43%的路,将减肥设为运动目标的Fitbit 用户平均体重减轻了 13 磅。
此外,用户还能通过
Fitbit 网站或手机客户端记录每天的饮食状况,通过对运动、饮食和体重三方面的监测,Fitbit 形成了一套基础的健康管理系统。在8月中进行新一轮 4300
万美元融资后,投资方之一软银资本合伙人史蒂夫.默里 (Steve Murray)发表评论说,Fitbit
处于应用软件和医疗设备之间,不排除未来他们会推出更多类似 Fitbit Aria
的设备,监测血压、心率以及更多身体数据。
Fitbit 也推出一些增值服务,譬如一年花 50 美元成为 Fitbit
的高级用户,可以得到健身指导、营养建议以及睡眠咨询等服务。它会在你吃太多垃圾食品时提醒你,将你的数据和同龄人比较。但这些功能离用户健康监测的期望值仍然太远:用户希望在疾病初期得到提醒,或是能告诉用户怎样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健康。
Jawbone,是一家知名蓝牙耳机设备公司,已经存在了 14 年。他们最有名的产品是蓝牙降噪耳机,曾经连续两年在 CES
上拿到产品创新大奖。三年前,他们开始涉足健康管理领域,推出 Jawbone Up
腕带。为了和市面上其他腕带类产品区别,
它特意被设计得更时尚,提供多种配色选择。第一代产品在TED上首秀后,因为质量问题被召回;后又在2012年底发布了第二代产品。
今年 2 月,Jawbone 宣布收购旧金山创业公司 Massive Health 和波特兰设计公司
Visere,前者致力于利用数据和聪明的直觉来解决人们的健康问题。最著名的产品是关注饮食营养的应用 The
Eatery,一款通过照片来分析食物热量情况有无超标的应用;也可以把照片分享给朋友,让他们对食物健康程度进行评判。
时隔两月后,Jawbone 又收购了 BodyMedia。Bodymedia
是一家健康监测设备公司,它有一款健康监测臂环,含有四种不同的传感器,分别用于测量体温、热流、皮肤电流反应 (GSR)和运动情况。这家公司在健康监测领域深耕 14
年,拥有 80 多项专利,许多都和传感器技术有关。它还拥有联邦食品和药品管理局认证的二级医疗器械资格。Jawbone
未来推出的健康可穿戴设备可能会加入更多的感知功能,甚至往专业的健康监测靠拢。
和 Nike+ 类似,在 4
月底,Jawbone 也推出了自己的 UP 开放平台,向所有第三方开发者开放 API。首批合作的 10 家公司甚至包括热门的跑步应用
Runkeeper,以及类似软硬结合模式的健康管理创业公司 Withings。Withings
公司生产智能体重秤,可以测脂肪含量、心率、空气质量等;此后还推出过与 iPhone 相连的血压计,可以开启视频模式的婴儿监视仪;还有和 Jawbone Up
类似的 Pulse 行为跟踪设备。
在宣布开放平台的第二天,Jawbone 宣布雅虎 CEO
梅耶尔已经进入公司的董事会,与她一同加入的还有华纳旗下华纳音乐的 COO 罗比特·威森索尔(Robet Wiesenthal)。这些举动让人对 Jawbone
的未来充满想象。
智能手环 Fitbit Flex。2013 年 5 月,日本东京,作为 Fitbit
公司的投资方之一,软银集团主席孙正义向投资者介绍智能手环 Fitbit Flex
软肋和未来
除了三种最畅销的智能腕带,还有更多的类似产品,苹果前创始人约翰·斯卡利 (John Sculley)参与的
Misfit Shine,用腕带监测生命体征的公司 Basis
等等。这些功能的背后,都是类似的传感器在起作用,三轴陀螺仪、加速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其实手机里都有。
要想差异化,第一是在硬件上下功夫,把硬件做得舒适、可长时间佩戴,续航时间长,要么隐藏在衣饰或身体里不可见,要么可以美到做装饰品;第二是加入能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这一点互联网公司远不如传统硬件公司的积淀深厚,Jawbone
收购
Bodymedia,也是在给自己修建护城河;另一大差异是后端的数据处理。三家公司都在努力构建自己的平台,希望吸引更多合作者将数据进行再利用。人们希望看到的不仅是在移动端描绘优美的数据曲线,而是有一款应用能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指导。这需要有数据分析模型作支撑。如果仅限于健康领域,比如减肥、塑身,这样的模型并不复杂;但若进入医疗领域,情况就变得复杂得多。用户能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自己的血压、血糖甚至心电,除了传感器和交互软件,要给用户提供可读可理解的报告,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和医疗技术作支撑。
真正能帮助人进行人体健康状况判断的公司,在疾病初期预警的机器还没有诞生。许多疾病连生病的机理都
还没搞清楚,更无从谈起用模型进行判断。在可穿戴领域,面向健康、运动、健身设备的公司比面向医疗领域的公司获得更多资本追捧 (Jawbone 已经被估值 15
亿美元以上),原因之一是投资者们无法判断后端用于分析数据采用的医疗模型是否可靠。传统的医疗监测设备是由医生来解读专业数据,汇集大量病人数据和专业诊断数据的医院和医疗研究机构最有可能诞生专业的医疗模型。
譬如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他们分别面向心电、脉搏波和血压三个方向研发了三个产品。他们研发的血压监控设备,能够通过人体数据监测和问题反馈让用户对用药效果进行评估,帮助用户掌握用药剂量、改变服药规律,使得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小型的心电监控设备,用户可以拿来贴在胸口,利用滤波技术处理冗余信号,能精准监测心电并给用户提供可读可理解的身体报告。他们自主研发了芯片,拥有数据分析算法、后端云计算和分析能力。作为一家科研机构,他们希望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让移动医疗早日走入民用市场。
回到健康监测领域,尽管上面提到的手环风头正劲,但未来难保不被一种设备一统天下。福布斯专栏作家艾瑞克·杰克逊(Eric Jackson)在试用了 Fitbit
Flex 后,想起了自己那台 Flip 摄像机的命运。在 2005 年前后,Flip 摄像机因为简单易用,有自带USB接口,能直接上传视频到 Youtube
而广受欢迎。仅仅过了几年,苹果就将所有功能都整合到一部手机之中。有了苹果手机,还要 Flip 干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