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受各方关注的泛鑫保代事件,所造成的影响仍在不断发酵。上海证券报从多个渠道获悉,除6家保险公司牵涉其中外,多家大型商业银行也被卷入泛鑫漩涡。
综合客户上门登记及监管风险排查情况来看,这些银行存在个别客户经理私自推介泛鑫固定理财产品之嫌疑。这些印有泛鑫字样的“私单”产品,实际并不存在,真正的投向是收益并不固定且需要长期缴纳保费的保险产品。而自始至终,客户都毫不知情。
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银行客户经理“私单”现象频发,银行业应双管齐下予以整治:一方面,银行加强内部基层营销岗的定期整顿。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则须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进行彻底的检查与清理。
理财计划“偷换”成保单
近十天以来,数百名投资者陆续来到上海江苏路369号26楼泛鑫保险代理公司办公室,要求兑现当初购买的泛鑫固定收益理财产品的“本金加收益”。
当上证报记者23日下午14:00再次来到泛鑫办公室时,一位颜女士和金女士正在办理登记手续。
“今年4月,我在某大型银行上海莘庄支行的网点购买了近20万的泛鑫理财产品。看到泛鑫出事的新闻后,才知道原来我们"被买"了保险产品。”对此,颜女士懊悔不已。
金女士也同样在该行上海分行的一个支行网点购买了20万元的泛鑫理财产品。根据金女士提供的两张A4纸大小的《泛鑫理财产品客户协议书》显示,这款名为“稳得利”的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为365天,预期年收益率8%,产品类型为“保本保证收益理财计划”。
颜女士随即道出了受骗经过。“有朋友去年买了泛鑫理财产品,今年初就拿到了8%的投资收益。
这位朋友介绍我们去这家大行莘庄支行找一个客户经理,在这个客户经理的推介下,我们在这家大行莘庄支行的网点柜台进行了签约,通过当天新办的一张该行储蓄卡进行了划款转账。”
如果不是媒体对泛鑫事件的曝光,颜女士及金女士至今都以为明年能稳拿8%的投资收益。“看到新闻知道泛鑫出事了,我们马上就去这家大行莘庄支行问情况,当初推介给我们泛鑫理财产品的客户经理,这才给了我们这份保险合同。20万的保本理财计划,怎么突然就变成了保险合同呢?”她们指着手上的这份保险合同和发票,百思不得其解。
显然,在当初这两份保险投保书上,“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签名处的签名都是代签名。“我们当然希望除了拿回本金外,还能拿到8%的投资收益。”在当天填写的客户信息登记表上,颜女士和金女士这样写道。
“最近都在忙着为前来上门的投资者做登记。”泛鑫现场工作人员称,根据监管要求,尽量在两周内给予投资者答复。至于投资者能拿回多少资金,目前仍未有明确说法。
而就在截稿前,一个在江苏工作的上海投资者打来电话,称在另一家大型商业银行长宁区某支行购买了100万元的泛鑫理财产品。一位与之相熟的该支行客户经理向她私自推介了泛鑫理财产品,保本保证年收益5%。而就在泛鑫事件在网络上曝光的当天,这名客户经理还通知她去银行网点补签一份“自愿购买泛鑫理财产品”的说明书。这位投资者直到第二天看到新闻后,方知泛鑫出了事,同时也上了客户经理的当。
据了解,这些在银行网点被个别客户经理推介的泛鑫理财产品,真正的投向是收益并不固定且需要长期缴纳保费的保险产品。这些被“偷梁换柱”的保险产品,大多是10年期、20年期及以上的险种,而且没有8%的保本保证收益。
“私单”亟需整顿
颜女士等投资者的登记和投诉,掀起了泛鑫事件背后个别银行客户经理私自推介产品的“冰山一角”。
上证报记者从多个渠道获悉,多家大型商业银行可能牵涉其中。尤其是近一周内,关于其中两家大行个别客户经理私自推介泛鑫理财产品的投诉较多。目前,来自银行个别客户经理私自推介泛鑫理财产品的具体规模仍在统计之中。
据了解,银行所有的分支机构销售的理财产品必须向总行和当地银监局报备,且在购买协议上附有银行公章。然而,记者却并未在泛鑫理财产品客户协议书上看到任何关于代销银行的字眼,仅有泛鑫公司的公章。很多投资者并不会仔细地翻阅产品协议书,只是看“投资收益”这一栏,而个别客户经理正是利用了投资者的这一特点,成功销售出“私单”。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即使银行个别客户经理并不知道泛鑫背后“偷梁换柱”的骗局,但也应当知悉作为保险中介机构的泛鑫并不具备对外销售自制理财产品的资格。因此,牵涉其中的银行个别客户经理理应承担相应责任。
事实上,泛鑫事件背后暴露的银行“私单”现象并非个案。近年来,银行个别客户经理销售“私单”的现象频频被曝光。诚然,理财产品的不透明为银行个别客户经理带来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使得“私单”的出现成为可能。而“私单”销售的高提成、高收益,则成为银行个别客户经理铤而走险销售“私单”的主因。
业内专家认为,目前银行的客户经理素质参差不齐,虽然银行相关的员工培训并不少,但仍时有违规发生。对此,银行业应双管齐下:一方面,建议银行加强内部基层营销岗的定期整顿,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对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客户经理私自销售的产品进行彻底的检查与清理。
记者从上海银监局获悉,今年8月初,该局已就保险代销等业务向商业银行下发风险提示函。自泛鑫事件浮出水面之后,该局迅速启动了风险排查程序。银监局方面人士此前透露,个别银行确实在排查中发现,有极个别银行客户经理存在私自推介泛鑫理财产品的行为,有关银行正在进一步核实,并按其销售人员管理规定予以处理之中。
上海银监局有关人士昨日向记者表示,其实监管方面对于进入银行渠道的理财产品一直保持严格的管控,要求理财产品必须统一批准,统一管理,否则不得对外进行销售。“我局将对排查发现的相关问题作进一步调查,如发现违规行为,将采取监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