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争《父亲》不如亲民众
2013-07-17   作者:秦毅  来源:京华时报
分享到:
【字号

    据报道,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作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一年之中“颠沛流离”,忙于到各地新建的美术馆去展览。按照中国美术馆的说法,现在各地美术馆借展《父亲》的申请已有厚厚一沓,他们是既喜又忧,喜的是这么多美术馆要借《父亲》,说明这幅作品有影响力,忧的是他们担心《父亲》忙得吃不消。有业内人士认为,以《父亲》为代表的少数大师名作如此被透支,折射出艺术藏品僧多粥少、美术馆场馆资源过剩的现实。
  如果用极少数如《父亲》这样已被公认的美术珍品去填充各地新建的无甚藏品的美术场馆,的确有僧多粥少之忧。但如果考虑到,许多市县级美术馆不论自身条件一味“挑食”,在藏品上追大牌、拒新秀,同时又缺乏自身定位,就难以把责任归结到“粥少”上来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公益性文化场所,判断美术馆场馆资源是否过剩的最重要尺度应是其对百姓文化生活的贡献程度。如果美术馆在国家免费开放政策的支持下,想方设法服务百姓,依然有部分美术馆门可罗雀,不被当地群众所接纳,那就真有场馆资源过剩的嫌疑了。
  相比那些宁可“门前冷落鞍马稀”而安享“财政饭”的美术馆,争抢《父亲》者也算是为了增加客流量而有所作为。在不少美术馆管理者眼中,请来《父亲》,是使美术馆增加影响力,避免沦为“空壳”。然而,笔者认为,一家美术馆是否“空壳化”,不仅仅在于藏品的丰富,更在于有无大量观众的常来常往。而美术馆的好坏,也和大小没有太大关系,不可能所有的美术馆都成为中国美术馆这样的国家级大馆,更不能以其为模板固化自身发展。更多的地区美术馆在藏品选择上要有定位、有方向,搭建起与地域文化沟通的桥梁,方能更好地服务群众。在服务样式上,美术馆里不应只是静悄悄地欣赏,学术沙龙、创作交流、作品赏析,甚至临摹比赛、市民美术课堂等,都可成为常设项目,让其真正成为市民文化休闲的公共空间。
  美术馆是一个集研究、收藏、展览、交流、教育、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艺术文化机构,它是大众的,而非少数专家的。多数地区美术馆可能在研究、收藏能力方面无法与大馆比肩,但其扎根民间,反而在教育、服务方面更具优势。让更多的普通人进馆感觉到愉悦、有意义而非看不懂和压抑,实际上并不难,而这却是“小馆做大”的秘密武器,是其最有价值的“藏品”。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早期油画精品少 收藏该理性 2013-03-06
· 早期油画成为重要收藏配置 2013-02-20
· 老油画收藏迎来历史机遇:拍卖出亿元天价 2013-01-29
· 老油画的市场价值长期被低估 2013-01-28
· 2012中国油画拍卖遭遇滑铁卢 2013-01-07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