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规模战落下帷幕,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员终于可以歇一口气了,而就在6月的最后一周,他们打了一场激烈的吸金之战。
“本季度月末货币基金冲量,个人或机构买卖均可,最低门槛为100万,6月27日开户进钱,7月1日钱出来,给千分之二的补贴。”记者从第三方财富机构处获悉,为了冲量,某大型银行系基金公司开出了“返利”的诱惑。
寻找“帮忙资金”冲规模在业内已是公开的秘密,只是此次有“钱荒”搅局,规模战异常激烈,一贯作为“冲量神器”的货币基金成为重灾区。
“我们6月初就开始想利用货币基金或者分级基金来冲冲规模了。”上海某基金公司华南区市场总监对记者表示,“但是不巧遇上了‘钱荒’,我们找机构帮忙时,机构都说没钱了,最后只好找大股东帮忙了。”
贴息千分之二揽金
陈诚(化名),上海某财富管理机构的项目经理,6月的最后一周可把他累坏了,他频繁活跃于各种投资微信群、QQ群和线下聚餐活动上招揽资金。“我们接了一大型银行系基金公司货币基金2亿份的冲量额度,最低门槛100万元。”陈诚透露,企业或个人均可购买,每100万元贴息2000元,6月28日前申购成功,7月2日赎回,7月3日到账。
据陈诚介绍,这次“团购货币基金”活动本来预计是在6月27日截止申购,但后来因招揽资金份额不够,所以延期到6月28日。
“参与此次活动的,只能通过该基金公司网站直销申购或者直接汇款给基金直销部门,不能到银行或者证券账户汇款。”陈诚多次强调交易规则,并且需在交易中备注该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的代码。
“每100万元返利2000元的贴息额我们会在7月的第一个周末统一发给投资者的。”陈诚说。
临近年中,为了规模排名而发起货币基金冲量战争并不稀奇,很多基金公司都有过这种“实战经验”,只是6月中旬起爆发的“钱荒”让这场战争来得更加激烈和迫切。
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部纳入统计的基金共遭遇净赎回5828.78亿份(不含QDII),赎回比例为20%。其中,上半年货币基金份额减少2800.31亿份,失血比例高达49.13%,仅6月一个月时间,货币基金就损失了2900亿份的规模。
货币基金规模占比较高的基金公司的名次保卫战比以往更迫切。上海某基金公司华南市场负责人王强(化名)从端午节(6月10日)过后就频繁往返于华南地区,见银行、走券商。
规模上的利益链
一年两度的“规模战”似乎已经成为基金公司必经的洗礼,一条涉及基金公司、银行、券商、第三方理财机构、业务员等的利益链也由此产生。
据记者调查了解,基金公司找人帮忙冲规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就是找银行帮忙,然后给银行约定的返利点;第二种就是找券商帮忙,承诺券商约定的交易量;第三种就是以包销的形式给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寻找高净值个人或者企业投资者。
银行无疑是公募机构规模战上最大的“助力因素”。“我们找银行帮忙冲货币基金规模时,给银行的返利点通常在万分之五到千分之二之间,看时间周期。”王强向记者透露,如果时间没那么紧的话,返利点相对比较低,时间紧迫的话,返利点就较高。
同样,券商也是公募规模战上的强力外援。通常基金公司在券商提供“帮忙资金”后,会向券商承诺一定的交易量甚至是换手率。“大基金公司议价能力比较强时,与券商达成的协议通常是承诺交易量,比如说你(券商)帮我销售1万元,我在未来一年内贡献给你的交易量是1万的5倍。”王强说,“而小基金公司则相对弱势,除了承诺交易量,还必须承诺换手率,比如说某只基金必须在未来的半年内调整投资标的6次等。”
此外,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财务公司甚至是个人都有可能是“规模战”上的功臣,基金公司通常以包销的方式给第三方公司,然后给约定的返利点,再由他们寻找高净值个人或企业投资者。
“通常这种返利费是走会务、餐饮等账目,然后再以现金或者购物卡或者约定的方式给机构。”王强透露。
新规或致“帮忙成本”抬高
6月7日,证监会发布了修订后的《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强制征收短炒基金的惩罚性赎回费,并将“短期交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半年,要求对持有期少于6个月的赎回行为强制征收惩罚性赎回费,该部分费用将计入基金财产,以鼓励长期投资,该规定将于今年8月1日开始施行。
据记者了解,目前已有上投摩根、工银瑞信等基金公司对旗下债基开征惩罚性赎回费用。7月1日,工银瑞信调整了旗下工银瑞信增强收益债基、工银瑞信双利债基等五只债基的赎回费用;赎回其中三只基金的A、B类基金份额的持有人,其持有期不满7天的,需按其赎回金额的1.5%承担赎回费;持有期满7天,但是不足30天的,需按其赎回金额的0.75%承担赎回费。
这也意味着,如果基金公司要找“帮忙资金”必须保证更高的业绩,并付出更高的资金成本。
“为持有人做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回报才是基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鹏华基金量化投资总监王咏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