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品信息不透明 投资者失去信心
2013-06-26   作者:陈宁  来源:大众证券报
分享到:
【字号

    目前,除去公募基金,其他的理财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等产品的信息不用公开披露。理财机构与投资者类似于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关系,在理财活动过程中,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存在问题,加上理财机构有意识减少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容易让投资者失去投资信心。

  还旧借新疑似“接盘”

  房地产开发商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归还信托融资,再通过新一轮的信托融资补充流动资金、归还短期借款的手法在今年的信托市场上屡见不鲜。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说,还旧借新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角度考虑,短借长用本来就是节约资金成本的一种方法。但是,这类产品在项目进度、抵押物目前状态、其他债权人等方面没有详细的披露,一旦投资者发现产品所对应项目之前有融资,而且该笔融资到期距离现在信托产品发行日不久,就会觉得该类产品是在“接盘”,从而拒绝认购。
  又如,目前有很多民间借贷都化生为民间理财,其中,绝大多数融资方从事多个行业,自己也对外借款,但在吸纳公众自己时,往往是用一个实体公司做掩护,不会透露资金的真实用途。这无疑是将民间借贷的风险提高,使这种理财成为了高风险投资。

  能不披露的尽量不披露

  目前理财产品大多数是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类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较少。范杰说,由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类固定收益类产品现金流可较准确的预测,在做好风险控制的前提下发生兑付困难的可能较小,为了吸引投资者,理财机构甚至会暗示投资者理财产品可以刚性兑付,这使投资者对理财产品背后项目的关注度有所降低,理财机构也顺势选择性地发行信息。
  如前面提到的还旧借新的房地产信托产品,基本上都没披露融资方以前的融资情况。对固定收益类产品和类固定收益类产品,为了防止投资者因所投资项目质量变化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理财机构则尽量不对项目进展信息做实质性披露,产品管理报告通常只简单地写明项目进展顺利云云。据透露,目前暴露出问题的理财产品,大多数的管理报告存在瞒报情况。瞒报虽然在当时掩盖住了问题,但却给理财机构留下了隐患。投资者可据此认定理财机构失责,要求赔偿。
  目前,除去公募基金,其他的理财产品,如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基金专户理财、集合资金信托计划以及大量的民间理财产品,基本上都属于私募产品或半私募产品,这些产品的信息不用公开披露。理财机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在信息披露上,能不披露的尽量不披露。范杰说,“理财机构与投资者类似于经理人与所有者的关系,在理财活动过程中,本身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加上理财机构有意识减少对投资者的信息披露,容易让投资者失去投资信心。”

  提高信息透明度是当务之急

  范杰认为,目前理财产品信息不透明,主要是因为投资者对信息的需求不高,而隐藏在对信息需求不高背后的,是投资者对理财机构的盲目信任。但这种信任是脆弱的,如一旦项目出现问题后,投资者一般都会想到媒体曝光、对受益权进行追索。可以推断的是,随着问题产品的逐渐增多,投资者对投资机构的信心可能会受到影响,这反过来会促进其对产品信息的要求。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信息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真实性、全面性和重要性上,故提高信息的全面性和重要信,是提高信息透明度的重要途径。“也许在提高信息质量的过程中,某些产品会因为本身质量不好受到投资者的奚落,公开这些信息,会使理财机构的短期利益受到影响。但是从长期来看,一旦完整规范的信息成了行业通行的标准,信息不详的产品恐很难销售。”范杰说,理财机构应该提高质量不佳产品的收益率以吸引投资者,而非隐瞒信息。

  凡标注来源为“经济参考报”或“经济参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稿件,及电子杂志等数字媒体产品,版权均属经济参考报社,未经经济参考报社书面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载、播放。
 
相关新闻:
·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破7 2013-06-25
· 理财产品真实兑付压力或小于预判 2013-06-25
· 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飙高 2013-06-25
· 1.5万亿理财产品到期在即 2013-06-24
· 13万亿理财产品6月集中到期 2013-06-19
 
频道精选:
·[财智]诚信缺失 家乐福超市多种违法手段遭曝光·[财智]归真堂创业板上市 “活熊取胆”引各界争议
·[思想]投资回升速度取决于融资进展·[思想]全球债务危机 中国如何自处
·[读书]《历史大变局下的中国战略定位》·[读书]秦厉:从迷思到真相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媒体刊例 | 友情链接
经济参考报社版权所有 本站所有新闻内容未经经济参考报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
新闻线索提供热线:010-63074375 63072334 报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门西大街57号
JJCKB.CN 京ICP备1202870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