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6月底即将兑付的理财产品是否真的高达1.5万亿元值得怀疑,另外即使短期内需要兑付的理财产品数额较大,但由于目前股市大跌、楼市受限、金市震荡,实际上并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可供投资者选择,这部分资金选择留在银行继续购买理财产品的可能性很高,”某上市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银行遭遇的"钱荒"有一部分是"钱慌"的市场情绪造成的”。
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数据来看,昨日隔夜拆放利率品种资金价格大幅回落,显示市场克服了6月20日的非理性恐慌情绪后,互信正逐步恢复。
据媒体报道,国际评级机构惠誉6月21日称,在6月份的最后10天,将有超过人民币1.5万亿元的理财产品到期。中型银行面临的困难可能最大,存款总额中平均有20%-30%是理财产品,而在国有银行和城市及农村银行,这一比例为10%-20%。
此前的6月18日,惠誉还曾发布数据称,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中国内地理财产品的规模已高达13万亿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将在6月到期。惠誉中国金融机构评级主管朱夏莲指出,短期内,偿还这些即将到期的理财产品将是内地银行需要面临的最大问题,如果政策方向未变,7月前银行间同业拆息利率还会继续上升。
“单从13万亿元来看,惠誉的总量数据就很可能不准确,而在13万亿元基础上测算的1.5万亿元的近期兑付数据就更不靠谱了,”上述上市银行业务部门负责人表示。
据悉,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张旭阳在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已经要求其(上述惠誉评级的有关人士)说清楚数据来源,具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据本报记者了解,此前市场对于理财产品规模有两个版本的数据,分别为8万亿元和10万亿元,都与惠誉的数据(13万亿元)有很大出入。其中,银行业内和多数金融机构比较认可的是8万亿元的余额总量数据。
本报记者比对近年来理财产品余额发现,相关权威数据显示,2011年商业银行共发行8.91万款理财产品,2011年年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为4.59万亿元。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233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了理财业务,共发行理财产品32152只,理财资金余额为7.1万亿元,从产品销售渠道来看,一般个人理财产品余额占整体余额的62%,机构客户和私人银行客户专属产品分别占32%和6%;从产品收益类型来看,保证收益类、保本浮动收益类和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的余额分别占整体余额的10%、20%和70%;从理财资金投向来看,大约有34%投向了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21%投向了存款,30%投向了信贷类资产,11%投向了权益类资产,1%投向了金融衍生工具;投向代客境外理财产品、另类资产、其他类资产以及未投资头寸合计占比不足3%。
如果按照上述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余额的增速(55%)测算(实际上,2012年的理财产品余额增速已经小于2011年,今年的增速也呈下降态势,实际全年增速很可能小于55%),截至今年一季度末的理财产品余额约为8.09万亿元。单从这一点看,惠誉版数据中的13万亿元确实值得商榷,而衍生出来的1.5万亿元兑付金额由于目前没有具体公开数据做支撑,准确性也难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