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投资火爆时期虽早已淡去,但其留下的隐患如今却已开始显现。
17日,山东国托一款关于艺术品投资的信托产品开始在市场上推介,资料显示,该产品计划发行规模为1.05亿元,运作期5年,主要投资于当代书画作品,并在信托期限内以转让、拍卖、私人交易等方式处置艺术品实现收益。
经济导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这是今年以来市场出现的第三款艺术品信托产品,与去年同期平均一周发行一款产品的速度相比,艺术品投资被打入冷宫的迹象愈加明显。
与此同时,艺术品信托的风险开始更多被业内人士谈及。有业内人士对导报记者表示,由于前两年艺术品信托大量发行,今年兑付期集中到来,但是艺术品价格却不断走低,如何兑现成为产品管理者的难题,甚至不排除信托公司自己埋单的可能。
“现在看来艺术品信托产品的规模较小,兑付风险还无法和房地产信托相比,但这的确给投资者提了醒。”19日,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周广生对导报记者表示,投资者应熟悉投资领域,警惕盲目跟风。
降温同时现兑付危机
从一年发行45款,到如今前5个月仅发行了3款,艺术品信托的降温速度令诸多投资者深感不适。
导报记者了解到,自2009年国投信托发行“盛世宝藏1号保利艺术品投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查询信托产品)”,成为国内首个艺术品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开始,艺术品信托随着艺术品市场投资升温迅速崭露头角。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时,市场发行的艺术品信托产品还仅为10款,发行总额为7.58亿元。但至2011年,市场出现的艺术品信托产品增长为45款,发行总额达到55.01亿元,短短一年出现数倍增长。然而,正所谓“来的快去的快”,2012年下半年,艺术品价格普遍下跌,相关投资产品淡出市场,这使得2012年的艺术品信托发行量缩减了两成。今年,艺术品信托发行量出现再度下滑,几乎回到2009年始发的原点。
不过,一轮循环过后,艺术品信托给市场带来的影响远未消逝。导报记者了解到,由于此前发行的艺术品信托时限多为2年,如今正是数十款产品到期兑付之际。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的不完全统计显示,今年将有17家信托公司的40款产品到期,涉及资金规模为38.52亿元,其中二季度和四季度将是艺术品信托的退出高峰期。
不少业内人士对艺术品信托的兑付并不看好。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信托业人士对导报记者说,“多数产品前期发行的时候,价格在市场高位,现在却处于低位,脱手比较难。”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对艺术品拍卖落槌价的统计也显示,与2011年的黄金时期相比,2012年艺术品市场上的拍卖数量和成交数量均出现了较大幅度回落,分别下跌30.39%和24.88%。
谁来接盘?
如今,谁来承担艺术品信托的兑付风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
上述信托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艺术品信托的标的物主要有以下几种退出方式,一是拍卖市场;二是同藏家私下交易;还有就是同融资方协议,产品到期后由原持有人回购。其中,约有七八成的产品会通过拍卖渠道退出。
不过,有艺术品市场投资人士对导报记者表示,由于2011年底《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决定》等一系列规范市场交易文件的出台,使市场“搅局者”逐渐淡出,投资过热现象已缓解,但同时价格下滑,短期内到手的艺术品通过拍卖渠道很难获得正收益。
据了解,吴冠中1978年创作的《石头林里有人家》,与2011年相比,年平均贬值约51%;谢稚柳1956年的作品《西湖富春纪游》,年平均贬值约44%。
在此背景下,信托自己埋单或让资金管理方提前兑现,成为另一兑付渠道。用益信托工作室的统计显示,2012年共有5家信托公司的11款产品清盘,其中5款为到期清算,另外6款为提前终止。
“在市场萎缩的背景下,信托公司考虑到产品到期后可能产生的风险,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通常会提前结束计划。”周广生表示。导报记者也发现,国内最早介入艺术品信托市场的国投信托,累计发行了15款艺术品信托,目前仅有5款艺术品信托正在运行,已有4款产品于去年提前终止。
不过,面对兑付危机日益严重的信托业,能否在后期保持良好的产品兑付性,愈发引起各方质疑。周广生表示,房地产信托已经出现无法刚性兑付的局面,艺术品等新兴投资市场应该引起投资者的警惕。
用益信托分析师范杰则表示,艺术品投资通常期限较长,流动性较低,且缺乏价格透明的交易机制,投资者一定不能忽视其中的风险。“投资者要认真查看艺术品投资的范围、投资的具体作品的作者情况、产品的市场情况。”